3月3日、3月17日、3月24日连续三次下调逆回购利率——央行在3月份做出这一罕见举动之后,市场以及多数机构投资者对此并未“买账”。
不妨先让事实来说话。3月1日年内首次降息,随后上述逆回购利率次第下调。按理说货币及债券市场应有剧烈反应,但其间1年期、5年期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不降反升,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降幅也非常有限,隔夜利率仅累计回落30余个基点,7天利率回落约80个基点,但绝对价格仍在4.0%上下。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受益于新股发行等因素叠加导致的资金价格高企,货币基金今年都赚得盆满钵满。安信现金管理货币B今年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已达到5.19%,天弘基金增利宝最新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4.522%。无疑,相比2013年钱荒之前的平均水平,当前的市场利率仍然偏高。
这就意味着社会融资成本还没有降下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还难以得到合理的资金支持。据专业人士估算,市场真实成交隔夜利率降至2%以下,7天利率降至3%以下,债券与货币市场的收益率变化,才可能顺畅传导到社会融资成本的变动上去。同样,在不考虑行政指令的情况下,要刺激商业银行积极放贷,足够廉价的负债也是必要选项之一。
昨日,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3.65%续降10个基点至3.55%,市场人士预计未来还有下调空间。但至于降到哪里才合适,各方观点仍莫衷一是。事实上,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对于调结构来说仍有必要。如何把中国经济“做活”,其关键点和难点在于怎样寻求经济、就业、物价等多个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怎样让利率、汇率“二锚”为我所用但又不出现系统性风险。
昨日公布的3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再创11个月新低,而债券交投对此毫无反应,或许也暗示了市场目前的状态已陷入新鲜过后的“乏味”与政策力度偏弱的“麻木”之中。
央行在货币市场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可以料想,在全面降准与降息或转入“中场休息”之时,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引擎与新动力,仍需要资金这一“源头活水”的底层支撑。担当了经济“试金石”功能的货币债券市场,相关利率的继续下调仍是可以期待的。
(责任编辑:D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