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条例5月1日起施行最高偿付50万元
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下列形式:存放在央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以及其他高等级债券;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昨日,记者从央行获悉,《存款保险条例》已于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第6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存款保险将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存款保险费率将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条例共23条。
《存款保险条例》是为了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而制定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投保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投保存款保险。投保机构在中国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适用前款规定。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
存款保险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
条例规定,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但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下转A2版)
银行股短期受冲击长期是利好
昨日晚间,《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发布并将于5月1日正式施行。这被认为是导致昨日银行股盘中震荡的一大原因。
银行垄断被各界诟病,也是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打破垄断,让非公有制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就成为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关键环节。《存款保险条例》被认为是打破银行垄断的利器,也将助推中小银行突破发展瓶颈。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中小银行的信用和竞争力;二是为中小银行创造一个稳健经营的市场环境。
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可以为民营银行、中小银行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条例规定,央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执行。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后,即在偿付金额范围内取得该存款人对投保机构相同清偿顺序的债权。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偿付办法由央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按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一是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二是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三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四是其他合法收入。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制定并发布与其履行职责有关的规则;制定和调整存款保险费率标准,报国务院批准;确定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归集保费;管理和运用存款保险基金;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职责。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由国务院决定。
条例施行前已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办理投保手续。条例施行后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投保手续。
存款保险制度的施行将开启银行竞争新时代。由于失去了“政府隐性担保”,银行的创新动力将获得极大的提升。从这个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创新能力强的银行股长期来看是利好。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