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需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 国务院通过的决定、出台的政策,不论中央部委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迅速执行,因为政府部门就是执行机构。国务院通过了的文件卡在处长那里,处长们不签字,文件精神就不能落地,具体执行者无法执行,这未必就是“处长”这一层在抵触,而是行政管理程序的“严肃性”。
上级政府的文件必须落实,下级无权“否决”,道理上尽管非常简单,但是落实文件的流程却决不可废:市长要签批给副市长们;副市长签批给个局委处办;局长签批给科长,科长签批给具体执行的科员……签批内容无非是“已阅,请X局按文件精神、市长批示执行”;“已阅,请X科组织落实”……除了领导们签批、会签,还要逐级下发“关于转发某级政府关于××问题的决定的通知”;因为转发层级太多,到了最基层的时候,如果拟稿部门不注意简化措词,这种转发文件中的“关于转发”与“通知的通知”是会起摞的。文件运转流程的繁冗与机械,是行政体系中官僚思维顽固的反映。上级政府文件,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必须通过极其标准乃至严苛的程序转发才能生效,否则具体执行部门不可以执行,以至于媒体发布国家新政后很长时间,基层部门还对办事群众说“没接到通知”“报社说了你去找报社”;这种问题既有思维上的僵化——延续下来的规矩就是合理的,不可动摇的,也有官本位主义的不可撼动。
国务院通过的文件,程序的合法性不容置疑,各部委、地方政府只有依法落实、执行的义务;部长们通过了,却卡在几个处长那里,按理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处长是在有意抵触、拖延,可能是处长们太忙了,比如有人忙于开会、有人忙于接待,还没抽出时间来“签批”。而事实上,签批也好,会签也罢,不过就是个“程序”或叫形式;也就是说,处长没有不签的理由,不签是要被追责的,谁都负不起这个责任。但延续下来的程序却是无比坚挺的。那我们只能怀疑,这种僵化而又不可动摇的“把关”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突出领导的重要性?处长不签,还是领导吗?市长不签,局长、科长不签,还是官吗?听起来比较可笑,但官本位主义却一直真实地存在于体制中,且根深蒂固。
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已经讲了这么长时间,结果是,“会签”上级文件这种“领导职能”仍不能转变,例行公事的“签字权”仍舍不得放。这个问题再次提醒我们,不可低估官僚思维和官本位文化对行政改革的阻力。
(责任编辑:D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