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8.8%,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经发改委初步测算,去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约为6万亿元左右,约占全国总量的8.8%。预计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16日在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时如是说。
发改委日前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涉及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其中,港口、铁路、航线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直接带动相关城市经济发展。对此,专家认为,《规划》的出台,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基础设施互通互联
记者了解到,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将是规划发布后,“中三角”区域率先操办的重要事项之一。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说,该规划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互通互联”,其中“海、陆、空”三个层面的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是重要一项。
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武汉、长沙、南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能力。具体包括打造紧密协作的水运网络(含地区重要港口和航运中心的港口群建设)、完善互联互通的陆运网络(实现武汉、长沙、南昌省会城市之间2小时通达,省会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的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高效便捷的空运网络(强化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发挥南昌昌北机场等干线机场作用).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提出推动武汉、长沙、南昌等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加快统一的信息传输、应用和管理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群;支持武汉、长株潭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群)建设,支持区域内城市开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创建工作。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能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刘勇向媒体分析认为,一体化的核心是要素一体化,“要担当第四极,就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否能在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率先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群协调发展先锋
在改革大势之下,除京津冀协调发展之外,“中三角”或许还将担当起“打破一亩三分地”,探索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改革先锋重任。
“《规划》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作为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并贯穿于《规划》的全文。《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明确提出在建立区域协调合作区域机制、区域利益分享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施子海说。
于合军也称,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3个省、31个市,推进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就是创新协调区域际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如何实现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一体化,也是我们在研究编制规划时的一个难点或者重点。因此,我们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作为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如果大家比较细心的话,可以搜索一下,在《规划》当中出现了机制65次,体制13次,这足以看出我们对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在整个规划当中的重量、分量。”他说。
记者注意到,仅以交通建设为例,《规划》就提出,开展铁路、公路、港口投融资和收费价格改革,建立跨三省区域铁路、公路共同投资建设及经营管理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责任编辑:D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