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逐渐接近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
——亚夫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节能、家政服务、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不断深化、细化和完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从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统计显示,最近3年,尽管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是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增速和所占比重均超过第二产业,我国经济正在由工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加快转变,由此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一道亮丽风景线。我国经济的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在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的客观现实中得到反映,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断推进的结果。
■国际经验表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收入水平转化时期。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程度。目前,我国正在从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收入水平进程迈进,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转型升级已到了关键阶段,经济由工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加快转变,“服务化”进程已不可逆转,并且越来越快,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以新思维来观察和分析新的经济现象。
第三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增强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第三产业发展,陆续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节能、家政服务、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不断深化、细化和完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从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1.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跨越60万亿元关口。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高出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加快转变,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2. 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
回顾近10年来,第二产业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而第三产业只有在2006年和2007年增幅超过10%,但两者增速之差逐年缩小,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12年,第三产业增速“追平”第二产业,但占GDP的比重依然略低于第二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再次超过第二产业。
在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的多重因素推动下,第三产业增长强劲。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比第二产业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第二产业高5.6个百分点。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向中高端演化的过程,并将持续这一过程。
尽管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创下近6年来的新低,但受益于改革红利释放、增长动力转换,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在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的多重因素推动下,第三产业增长强劲,增加值同比增长7.9%,增速比第二产业高1.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第二产业高8.7个百分点。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向中高端演化的过程,并将持续这一过程。
3.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生动力加快孕育。
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第二产业高出15.6个百分点,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这表明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升级已到了关键阶段,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加快转变,中国“服务化”进程已不可逆转,并且越来越快。
4。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加快孕育
近年来,尽管经济增速小幅回落,但是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是在加快孕育的,中国经济向中高端加快迈进。尤其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了改革步伐,继续简政放权,同时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正在加快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融合,催生出很多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济成分在增长。主要表现为新主体在继续增加。
今年一季度,新登记注册企业数比上年同期增长38.4%,互联网+上零售额在前几年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一季度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比工业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增长50%以上,快递业务量增长45%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在分化调整中,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加快孕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在加快成长。
5。第三产业税收增速高于第二产业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15年一季度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同比增长9.9%。其中第三产业税收增速高于第二产业7.7个百分点。从二、三产业增速看,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分别增长5.9%和13.6%,三产增幅高于二产7.7个百分点,特别是受营改增政策效应驱动,三产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税收增长突出, 增幅分别为20.7 %和17.8%。从产业税收占比看,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48.3%降至46.5%,第三产业税收由51.6%提至53.3%,税收结构优化反映出经济结构调整态势良好。
近年来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并得到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归结为,第一,促改革取得实效,持续的简政放权激发了市场活力;第二,经济转型效果明显,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增强,很好地弥补了工业增长放缓带来的冲击;第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成效,尽管很难具体衡量,但是带动了工商登记的增长,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四,开年以来陆续出台的稳增长措施很好地起到稳预期的效果。
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亟须大幅度提高
尽管我国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为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第三产业所占份额提升缓慢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就一直停滞在40%左右。20109-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左右,发展平稳但速度不快,同比增速分别为9.6%、9.8%和9.4%,2012年所占比重提高到44.3%,但增速下滑到8.1%;2013年比重为46.1%,比上年增长8.3%;2014年比重为48.2%,增长8.1%。
2。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比重偏低
通过与国际上发达国家以及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的国家50%左右的水平。从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3.4%,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美国(78.6%),日本(72.7%)和德国(71.2%),也低于金砖国家如印度(55.7%)、南非(68.3%)和巴西(67.0%).
此外,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水平。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38.5%,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以上,同属金砖国家的其他国家也能达到50%以上。
3。地区之间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历史、自然、投资环境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是北京市,达76.9%,最低的是河南省(32%),两地区相差额44.9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需求仍有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2009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0.1和0.2个百分点。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
目前,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教育、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支出比重不断提升,加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社会服务体系仍不完善,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供给较为短缺,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强了居民的支出预期,也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费。
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提升速度将不断加快
无论从国际比较、发展现状,还是从发展潜力分析,我国第三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多种迹象表明,今后我国将加快经济战略转型速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第三产业将是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因此第三产业将会主导经济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实现经济跨越式转型的战略选择。
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践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可以为第三产业提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为第三产业创造多领域的发展空间。因此,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必须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各类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制造业带动向依靠现代第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转变,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向各类产业融合渗透,促使第三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2。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中国需要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既要适应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完成第三产业国际转移承接与让渡的接力,在调整中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中国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的核心价值和附加价值;可以降低能耗,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保障大量社会就业;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适当缩减贸易顺差,可以引进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
3。居民消费加速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愈发明显:吃讲营养、穿追时尚、住想舒适、行求便捷、购认品牌、游重自然、娱要品位,绿色消费、品牌消费、休闲消费、保健消费、教育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等渐成气候,文教娱乐、文化创意、健康服务、旅游服务、设计服务、养老服务等服务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和互联网、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各种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新的动力加快孕育,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所在。互联网电商经济等信息第三产业发展风起云涌,不仅成为城市现代生活的一道风景,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极大便利。
与此同时,生产性第三产业也获得迅速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应在分工与互动中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第三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将高端服务元素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发展生产性第三产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此外,未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人口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都高度依赖于生产性第三产业和生活性第三产业的发展。
4。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化进程加速必然会推进第三产业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而且城镇化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效应是叠加的。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一方面,第三产业的繁荣有利于增强城镇的服务功能、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水平和进程也决定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与规模。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将极大地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无论是金融保险等生产第三产业,还是商贸餐饮等生活第三产业,都将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能。
5。就业压力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众所周知,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以美国为例,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只占总数的50%,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了80%,就业的充分曾对保持美国消费的持续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优势上看,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容量最大。据测算,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而充分就业又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从优势上看,第三产业就业容量最大。据测算,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充分就业又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美国为例,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只占总数的50%,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了80%,就业的充分曾对保持美国消费的持续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