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的规划体系中,新市镇处于城乡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要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谋划新市镇的发展。
总体发展不平衡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确定了“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四级体系。在深化实施总体规划过程中,为发挥郊区人口集聚效应,2004年末,上海市政府批准的《郊区规划纲要》在“一城九镇”试点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新市镇的规模和布局。郊区共规划61个新市镇,基本上对应于现有建制镇。
根据“六普数据”,上海郊区61个新市镇人口规模达606万,约占郊区总人口的一半、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从总体情况看,新市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逐渐成为上海与周边苏浙城镇之间的“洼地”。
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新市镇发展并不平衡。毗邻中心城区的近郊新市镇,如嘉定江桥、青浦徐泾等已基本与中心城“连绵发展”,成为上海城镇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地区。新城周边的新市镇,受新城发展的带动发展较快,如车墩之于松江新城,赵巷之于青浦新城,张堰之于金山新城等。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远郊型新市镇,由于其历史上的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也有较快发展,如浦东新场(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开发)、金山枫泾(历史文化名镇且位于沪杭发展轴线).
发展导向和模式各有特色
郊区61个新市镇,因其人口规模、所处区位、原有基础各不相同,其发展导向和模式也不尽一样。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需更加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生态优化发展。新市镇发展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疏通治理镇域内水系,基本消除黑臭现象,推进镇域林地和郊野公园建设。调整镇办产业结构,拆除非集建区内低产能、高污染工业点,对集建区内的保留产业,提升能级、转型发展,加强镇域内产城融合。
二是特色促进发展。新市镇不乏有上百年的古镇,虽经历年发展旧貌换新颜,但其遗留的街、河、桥、寺、店和民居依旧承载着原生态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嘉定娄塘还基本保留着“弹硌路”造就的街巷格局,已有几百年历史。青浦商榻至今还流传着传统戏剧“宣卷”。新市镇发展要守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把根留住,彰显城镇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新市镇的产业发展形成一定优势,如浦东唐镇的电子商务园区、航头的现代物流基地、惠南的科教培训中心、宣桥的珠宝镇等,依托这些产业优势,形成“一镇一品”特色,促进新市镇发展。
三是分类差异发展。新市镇发展应当按照其人口规模和区域位置,分类确定其发展导向。对中心城周边或新城范围内的镇,重点解决人口导入带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对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则需强化其对区域带动能力以及综合服务、特色产业功能。对规模较小的一般镇,应突出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
四是镇乡统筹发展。新市镇发展除解决镇区发展的需求外,还应当统筹镇辖区内农村自身不能解决的发展需求。例如城镇污水处理覆盖面应当包括农村。某些较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兼顾农村需求。伴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镇的发展需要考虑人口导入的需求,注重完善常规公交的便捷服务等。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