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牛”拉动中国经济健步走
本文所讲的“改革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资本市场的发展势头,二是指中国经济的增长形态。二者有紧密联系。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后者稳步推进也将对前者向纵深演绎提供支持。
首先,为什么把中国经济也称为“改革牛”呢?
国务院及各部委今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政策措施基本涵盖在国务院批转的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作已经落地实施,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比如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正在进行扩容。
“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抓紧推出一批激活市场、释放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改革新举措,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这是上述《意见》的主旨之一,可以用改革、创新、落地六个字来概括。
6月9日,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团队发布的《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年中更新)》报告对2015年全年GDP增速的基准预测进行了修订,略微下调0.1个百分点至7.0%。但该报告强调,虽然上半年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但由于稳增长政策的时滞效应、房地产市场企稳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等原因,下半年我国经济环比增速将会略高于上半年。
马骏团队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央行,但其修订后的GDP增速与政府今年年初设定的目标基本一致。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7%,刚好在既定目标之内。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不太好看是意料之中的事。刚刚公布的5月份仍显疲态,但积极变化已可窥见。5月份,进出口总值1.97万亿元,下降9.7%。其中,出口1.17万亿元,下降2.8%,降幅较4月份继续收窄3.4个百分点;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
除了既定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外,政府还从实际经济工作需要出台了一些措施。
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从投资、消费、外贸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明确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措施,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部署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
对于一个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来说,7%左右的增速,放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是相当“牛”的,况且中国经济正在致力于“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因此,将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长形态概括为“改革牛”也是比较恰当的。
其次,至于资本市场(大家更习惯于说A股市场)的“改革牛”,监管层及各界都给予了充分认可。在这方面,《证券日报》有诸多论述,在此不赘述。
本文重点要说一下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据统计,截至5月底,今年已核准首发166家企业,筹资总额1041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首发企业筹资总额350亿元;今年已有287家企业首发或再融资,融资总额4084.2亿元,占去年全年首发或再融资筹资总额的59%;首发及再融资在审企业共868家,申报融资额10878.5亿元。今年前4个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4.4万亿元,同比增加33.9%。
这组数据说明,资本市场的“改革牛”带动了直接融资的大发展。它已经成为除财政、货币外,实体经济的另一个重要资金补给渠道。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资本市场的这个作用将逐渐得到强化。
资本市场改革一如中国经济改革那样,任重而道远。笔者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进入股市也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个说法是不错的,但我们的资本市场上能够直接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上市公司(这里指的是各种各样的投资基金公司)有多少呢?美国资本市场上这样的公司占多大比例呢?这个问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研究。
如果上文所指的上市公司多了,货币政策-资本市场-实体经济也就能够实现有机沟通,政策的传导效果想必会更好。
最后,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离不开改革创新,资本市场要在国民经济中承担更重的责任,同样离不开改革创新。所以,她们都是“改革牛”,唯一的不同是一个是大“牛”,一个是小“牛”,但其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拉动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向前走。
(责任编辑: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