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推出首批国企改革方案,涉及以外高桥(600638.SH)、浦东金桥(600639.SH)为首的多家国有企业。
11日,浦东新区召开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正式发布“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并同时公布了首批直属公司改革方案。资本市场对此予以积极回应,浦东建设(600284.SH)、上工申贝(600843)SH)涨停,张江高科(600895.SH)也上涨6.5%。
此次改革,与浦东新区的二次创业、自贸区建设以及科创中心建设密切相关,要在“科学布局、混合发展、高效流动”三个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具体来说,要提高国资在临港、中部等重点区域比重;加快发展混合经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浦东开发建设;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提高资产证券化比例;促进国资高效流动,打造适合浦东特点的综合国资运营平台——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按照大会公布的方案,上海自贸区外高桥片区的开发建设主体――外高桥集团,意在打造战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规范、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竞争优势突出的国有投资控股公众公司,以市场化手段更好地服务自贸区建设。
根据11日晚间外高桥的公告,将会调整外高桥集团、上市公司管理体制,充实上市公司高管团队,优化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完善市场化管理机制;梳理外高桥集团所属的非上市资产,委托上市公司管理并签订委托协议。
而南汇工业园区公司将并入金桥集团,在继续做好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和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以金桥集团为龙头重点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浦东金桥11日晚间公告称,控股股东金桥集团拟无偿划转公司15%股份至浦东国资委筹建中的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外高桥和浦东金桥都将在12日复牌。
市场关注的陆家嘴和张江高科,并未进入首批试点,目前尚不清楚首批试点的推进节奏以及第二批试点启动的时间表。
浦东方面称,这一轮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强调顶层设计,将国资国企改革与新区重大任务结合起来,按照“总体筹划、一司一策”原则,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浦东国资改革加速
近日,因为浦东新区两大国企接连停牌,引发市场对浦东国资国企改革加速的预期。
6月8日,外高桥开始停牌。6月10日,浦东金桥开始停牌,两家公司均公告称,浦东国资委正在筹划、研究与本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目前,重大事项已经揭开面纱。
上海是地方国资重镇,目前国资委系统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占全国地方省市国资委系统1/10、1/8、1/5。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
而浦东,则是上海区县国资重镇。统计数据显示,浦东新区企业国资总量约占上海全市的9.2%,占区县级35.5%,其中直属企业22家,包括陆家嘴集团、金桥集团、张江集团、外高桥集团、浦发集团、港城集团、浦东土控集团、上工申贝集团等,国资总量达到1349亿元。
在浦东的国资中,外高桥、金桥、陆家嘴、张江四大集团又是绝对的主力。
但是,在长期发展后,浦东的国资国企也面临转型的挑战。主要问题有三:国资国企布局不够合理、功能开发类企业同质化主体较多、竞争类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仅以功能开发类企业来说,浦东国资以开发公司为主,在历史最高时期,开发类公司占全区国资权重甚至超过90%。
浦东开发开放二十多年来,国资国企成功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开发区,有力推动了浦东开发开放。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浦东新区各重点开发区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713亿元,占全区40.4%;产生税收总额1750亿元,占全区71.8%;吸引合同外资123亿元,占全区85.8%;新增内资4,525亿元,占全区83.7%。在功能性项目投融资建设方面,2014年国有企业共完成138项融资项目,当年融资金额288亿元。
但是,目前浦东开发类国企的产业结构相对雷同,房地产业务占比过大。伴随着可开发土地面积的日益减少,转型成为必需。
此前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张江高科要从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为高科技投行,并预期3年后,股权投资收入将占张江高科主营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
股份公司更加市场化
在转型中,上市公司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次浦东国资国企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对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关系进行调整。其目的,则是强化上市公司的市场化竞争能力,鼓励上市公司走出去和转型发展。
比如,外高桥将推进整体上市,之后外高桥股份有限公司有望成为浦东新区国资委的直管企业。
目前,浦东新区区属国资控股上市公司为6家。其中,上工申贝由浦东新区国资委直接持股,陆家嘴、张江高科、外高桥、浦东建设(控股股东为浦发集团)、浦东金桥等5家分属于不同的直属公司。
而金桥集团则将与股份公司构建功能与市场两个平台,实施分类改革、分类运营。改革后的金桥集团定位于政府功能性业务运行载体,股份公司进一步强调市场化公司定位和走出去发展,以创造股东价值为主要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资本回报率。
事实上,在《浦东新区“十二五”规划》中,浦东就提出做优做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一步理顺集团公司(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关系。
在上述规划里,浦东提出集团公司以基础开发、功能开发、环境配套、产业服务等政策性业务为主,着重做功能、做环境、做服务;而上市公司则要按照资本市场要求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水平发展市场性业务,包括市场化操作的功能性项目,以融资支撑和利润贡献为主。
在职能划分的同时,还要推动市场化业务、经营性资产上市发展。规划称要推动企业集团分类梳理经营性资产和市场化业务,明确可上市资产的数量、分布、质量和问题,制定上市计划,或注入现有上市公司,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产业发展后劲。
此外,规划中还提出,要探索国资委对上市公司直接持股。对条件成熟的集团公司,探索通过资本补足、股权部分留存、一定阶段红利返还等方式,提升上市公司监管能级,由国资委直接持股。
这些思路,在此次浦东国资国企改革首批试点方案中都有相应体现。
此外,浦东还将设立区级国资流动平台――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国资系统内市场竞争类企业的股权划转至平台,履行资本管理职能,通过规范治理结构,优化企业监督,加强市值管理等手段,实现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价值提升。
国资流动平台建设是本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一大亮点,其将成为部分国有股权的持股主体,也是国资运营的执行主体、部分一般性竞争领域国资退出的主要通道。
上海市级层面确定的两大国资流动平台是上海国盛集团和上海国际集团。目前已有包括上海纺织集团、交运集团、上海建工、上汽集团、光明食品等公司的部分国有股权划转到了上述两大平台。
按计划,上海今年将实质启动若干资本流动项目,分步骤持有并适时运作部分整体上市公司、多元化企业的国有股权,重点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工程。
国资布局调整
此外,首批试点还涉及浦发集团、南发集团、海洋高新等企业。
具体来说,就是将南发集团划入浦发集团,进一步强化投融资和城市建设功能。将海洋高新公司并入港城集团,优化临港地区国资布局,重组后的港城集团,成为区级国资在临港主城区唯一的基础开发、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载体,对海洋高新公司开发区域的投入力度将大幅提升。
此举的目的,则是实施大集团战略,打造一批主业优势明显、组织架构合理、管控体系健全的战略性集团公司。其中也体现了南北对接的原则,提高国资在临港、中部等重点区域比重,推进直属企业兼并重组的思路。
另外,此次改革还进一步优化了国企领导人员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与“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同步出台的,还包括《浦东新区直属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浦东新区直属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制管理办法》等四个配套文件。
据此,浦东国资国企要强化分类管理,根据企业不同的功能定位,分类设置法人治理结构,分类规范领导班子职数配置、分类实施领导人员管理、分类设置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差异化管理。同时,则要强化市场化导向,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通过任期制的实施,形成经营者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管理机制。
前一阶段,外高桥股份公司的总经理人选,已经通过市场化机制选聘到位。市场化激励方面,目前相关部门已经选取了风险投资类、规模管理类、高新技术类等4家企业,开展市场化激励试点方案研究。
(责任编辑: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