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充分利用地理禀赋和地缘经济优势,也即众多东西南北部高铁城市辐射区,复兴武汉,未尝不可能。但重大现实难题是,如何消除外界对武汉是“大县城”的认识误区;不只在城市定位、建成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上做文章,而能以重大创新举措重塑大武汉的城市形象。
一年前,网络上曾有“武汉的地位还是不够高”的主题讨论,并给出证据:“高铁(G动车,时速350公里/小时)就那么一条,客运专线(D动车,时速250公里/小时)也就一条,马上就要落后郑州、长沙两个省会城市了。”回复中还有这样的文字表述,“湖北是东西长南北短,没有东西向的高铁,算不上高大上!武汉必须打通经过江北四县的高铁连到安庆延至上海 ,才算是名副其实高铁枢纽地位。”其他回复还提及“武汉地位还不高,全国最大的县城”。
在我国东西走向“横”的铁路线上,以上海为顶点,武汉处于沪-汉-蓉快速通道的中间位置;沪-昆高铁沿线城市,长沙处于居中位置。如果将这两条东西走向铁路沿线城市联线,武汉处于“人”型的北边,长沙处于南边。高铁,对于那些处于地理中心的城市,是福还是祸?那些未曾获得先发优势的后起中心城市,其未来命运又将如何?须得深入探究,更需长时期的跟踪观察。透析未来,依笔者的一系列研究,影响城市中心地位的关键因素排序是地理,市场,政府。然而,而要求解三力的合力却并非易事。
且以高铁城市吸附力、辐射力测算为依据,来找寻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截至今年5月,中部6个省会城市,吸附能力最强的是武汉,达41.91;长沙次之,吸附指数也达30.92,排序第三的是郑州,24.09,其余三城均低于20,顺序依次为南昌、太原和合肥。再考虑与京沪穗三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联系,实质是各自所获得的辐射力。以武汉为例,综合考虑高铁与航空的交叉效应,并遵循城市区域“强强”合作规律,北京对武汉的辐射力达514.85,上海对武汉的辐射力342.45,广州对武汉的辐射力475.80。由于该指数具有可加性,三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之和高达1334.45,京广线上南北两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就高达990.65。对比中部三个省会城市辐射力,与腹地城市的联动呈现出典型的距离衰减规律。其中,郑州与北京联系最紧密,后者对郑州的辐射力为421.1,京沪穗三辐射力之和为1122.6;与长沙联系最紧密的是广州,广州对长沙的辐射力为605.6,三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之和为1452.3。对中部地区其他3个省会城市的而言,南昌与上海的联系紧密度最高,太原和合肥与北京的联系最紧密,并且各省会对京沪穗的依附指数之和都低于750.
在中三角区域,考虑高铁联通效应,武汉对长沙的辐射力为329.3,对南昌的辐射力为55.95。将武汉作为中心,其对500公里腹地区域内45个县级和地级城市的辐射力达2608;将长沙作为中心有30个,类似腹地城市的辐射力也高达2020,以南昌为中心有42个,辐射力之和为1704。北方地区,以郑州为中心有47个,辐射力之和为2278;以太原为中心有32个,辐射力之和为586。以武汉为中心,“沪汉蓉”沿线东西走向城市的城市组中,1000公里辐射区域内有城市35个,辐射力总和为2341;沿南北走向“京广高铁”沿线有19个省会和地级城市,总辐射力之和为2432。在500公里辐射半径内,武汉东南西北方向周边城市有16个,辐射力总和也达到1491。足见,借助辐射力能勾勒出出我国地理中心城市武汉的外围区域之“大”;反之,以此说理来求证武汉市的中心地位尤为恰切。
人们常用人口和经济密度评估某一局部地区经济均衡与否在集聚中走向平衡,这固然没错。其实,中心城市扮演重要角色,其是否可持续发展关乎区域差距缩小的程度和速度。2010年,武汉GDP为5565.93亿,位列中部第一;中部地区其他5个省会城市依序为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和太原,GDP分别为4557.1亿、4040.9亿、2702.5亿、2207、1778.05亿;2014年各城市常住人口,武汉1033万,南昌523万,长沙731万。由于武汉、长沙、南昌彼此相距约350公里,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几何上的近似等边三角形,将三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和常住人口数量加总,GDP总额高达2.15万亿,人口2289万。
依据今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比照201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一连串战略新举措已定格了中部作为区域腹地经济增长极的核心地位。在国家战略层面,武汉的定位已由“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调整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全国和中部中心地位也得以凸显。
自2009年12月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武汉铁路客运量逐年上升,2011年至2013年年均增幅逾15%。其中,2013年增速达24%,首次超过北京、广州,成为我国铁路运输体系中最大的中转站,而武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枢纽”,因高铁而改变的武汉,提供了中国版图上有关地理和经济中心地位获取的极好观察样本。在中西部内陆地区,与武汉能形成竞争的中心城市还有郑州、西安、成都和重庆 。由于中、西部内陆地区缺失处于区域分工金字塔尖的中心城市;国家谋划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应赋予中部地区辐射力最强的武汉做大做强的机会。
若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禀赋和地缘经济优势,也即广大的东西南北部高铁城市辐射区,复兴武汉,未尝不可能。况且,作为后起之秀,能取经学习的对象众多。但重大现实难题是,如何消除外界对武汉是“大县城”的认识误区;不只在城市定位、建成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上做文章,而能以重大创新举措重塑大武汉的城市形象。
(责任编辑: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