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包头之前,还不知道这座草原上的城市在简政放权方面有如此力度。
两天的采访下来,几次接触这位与包头最大的国有企业包钢同名的市长,他并不向我们掩饰简政放权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哪些工作仍不到位。
改革总是存在阻力,甚至不乏冷嘲热讽。包钢认为,不洗碗的人永远打不了碗,但是不洗碗的人就在旁边挑你打了几个碗,借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定改革。因此,政府改革首先不能违法,做法治政府,也不能别人反对你就做不下去,要坚定信心。
不换脑筋就换帽子
《21世纪》:包头简政放权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包钢:最大的阻力来自政府的业务部门,每一个部门的领导多少年已经形成这种权力的格局,谁都不想在自己手里把权力放了。
我千方百计想放权,第一次开政府常务会议让拿出方案,269项审批事项没减多少,我就在会议上否决了。后来和市委书记商量,哪个不换脑筋就换帽子,把你调走。在这种高压态势下,才推进下去。
原来每个委办局、每个科室都有行政审批权,这给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我们把每个科室的审批总量减了,原来一个局10项审批分在10个科室,现在就留两项,而且这两项审批不留在科室,而是进政务大厅,直接授予审批科主任审批权力,不再用局长、分管副局长签字。
《21世纪》:包头简政放权下一步要从“宽进”转向“严管”,“严管”怎么来管?把这些部门的权力削弱之后,怎么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促进他们来管?
包钢:并不是所有的审批事项放了之后都不管,放了之后更多的是通过市场监管来约束,而不是前置审批来约束。
过去是前置审批,比如工商办一个执照,有卫生证等七八个证照。搞了很多标准来卡,进去很难,但是进去后管得不好。现在是门槛低了,大体具备条件就可以进,但是这种监管就是从计划经济的监管转向市场监管,市场监管就有红黑榜名单、行业协会自律、百姓和舆论的监督等,再加上行政监管。
原来监管比较弱的政府权力反而加强了,比如食品的监管,过去比较弱,现在出了问题是要问责的,而且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大气排放等这些监管都有法律依据。
从习惯审批转变为监管
《21世纪》:简政放权会不会出现反复,改革总是有反复,怎么从制度层面上确定它不会倒退回去?
包钢:现在走到这一步,包头改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靠国家的大环境,没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要求,光在包头搞简政放权是很难的。现在从中央和国务院来推动,大家形成氛围,都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就不敢反弹和责难。
目前进展到这种程度,首先得靠政府自己革命,把简政放权事项向全社会公布,然后下一步通过人大立法,就是把政府的权力报给人大,确认完了以后,再增加的权力得人大批准,政府不能乱增加。
再就是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都要公布,如果违反老百姓就可以告你。
另外还有一个长期的措施,就是利用网络,通过网络大量处理审批事项。未来我们政务大厅可能就用不着了,更多转向公共服务,把大量的中介机构引进来,给办事的人做中介服务、公共服务,老百姓也不用跑大老远到大厅办理,在家里电脑上一办就完事了。而且未来的趋势下,这种行政审批事项会越来越少。
接下来就是要把监管工作推动起来,现在所有的政府部门在监管这一块就是常规性监管,除了计划经济下工商管市场之外,剩下的政府大量监管职能没有真正用到,过去监管是简单粗放式的,下一步就要是服务性、规范性、法制性的监管。
政府的机关干部习惯于搞审批,不知道怎么去管,不擅长管,现在突然把审批权力去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要从过去的审批过渡到市场监管,这个得转变,现在我们转的还不够。
简政放权给企业信心
《21世纪》:过去一些政策在往下走时经常变形,在于地方考核有GDP压力,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简政放权可能会形成权力的真空,这会不会形成新的压力?
包钢:不会,本来经济形势就严峻,简政放权和经济发展是不矛盾的。而且简政放权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发展。
我认为不要着急,就像总理说的,这种改革三五年内是在改变人的理念和环境。包头的简政放权一年半来效果是很好的,半年来我们开了3个企业座谈会,企业家没有失去信心的,都在琢磨下一步怎么发展,市政府再出台什么优惠政策。这种信心某种程度上是来自对市委市政府的衡量,人家看你们是不是干事的。
另外,看投资环境,现在大家明显感觉到包头市投资的软硬环境都在改变,城市的大气、绿化、生态环境,还有软环境比如行政审批,大家都看到是在改善,企业也愿意来。我们这里每天都有两到三拨招商引资的,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很少有主动来投资的,就是因为我们包头产业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完备,这是我们的先天积累,另外也和我们这种环境转变是有关的。
包头从269项审批减少到43项,当时好多人都提醒我说,万一出事乱了咋办。但是总得有点担当,剩下43项,包头没乱,反倒是环境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