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宣布任命加拿大央行行长马克·卡尼为下一任英国央行行长。此消息一出,立即在全球掀起卡尼旋风和英国央行旋风。因为,卡尼将是英国央行318年历史上第一位外籍行长,这在英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现象。但笔者认为,即便是英央行易帅外籍,或也难拯救疲弱的英国经济。
金融危机至今,英国央行持续维持基准利率0.5%不变,并且已先后启动了4轮QE政策。
第一轮是2009年3月初。为使英国经济早日走出衰退,英国央行开始实施规模空前的QE政策,至2010年3月已向市场注入2000亿英镑资金。
第二轮是在2011年10月。在美欧债务危机阴霾笼罩、全球经济面临二次衰退以及美联储在2011年9月议息会议上宣布推出“扭曲操作”的大背景下,英国央行于2011年10月6日宣布维持利率0.5%不变,同时,决定10月10日重启购买英国公债,增加债券购买规模750亿英镑,从而使得资产购买总额增至2750亿英镑,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轻欧元区债务危机对英国带来的严重冲击。
第三轮是在今年2月。2月9日,英国央行决定,将现有资产购买项目的规模增加500亿英镑,其中绝大多数为英国政府债券。同时,维持现有基准利率水平不变。在上调资产购买规模后,英国央行的资产购买总额就达到了3250亿英镑,比该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还要多。那么,此次调高资产购买项目的规模,目的就是为了压低长期借款成本,并鼓励企业发行新股和债券。
第四轮是在今年7月。7月5日,英国央行决定,维持0.5%的基准利率不变,国债采购项目额度增加500亿英镑,至3750亿英镑。
不过,从这4轮QE政策的效果看,并不十分理想。尽管QE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市场信心的恢复,缩短了衰退周期,但英国经济并未出现根本起色。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最新数据显示,英国的国民人均收入,自2008年金融危机进而形成经济衰退以来,至今已经猛跌了13%。经济不景气加上高度通胀,是造成人均收入下跌的主要原因。去年,通胀率最高点达到5.2%,蚕食了人们的购买力。
另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1月28日报道:英国未充分就业人数于2012年达到305万人,较2008年上涨50%。这305万人相当于英国总体就业人数2941万的十分之一。换言之,英国未充分就业率已达10.5%,未充分就业率的上升反映了英国经济的弱势。同时,近年来英国银行业丑闻不断,巴克莱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劳埃德银行和汇丰银行在内的英国四大银行无一幸免,严重影响到英国银行业的声誉,一些国外银行或机构甚至因此从伦敦撤离或转移,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严重受损。也正是因为英国持续疲弱的经济与金融形势,让现任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感到一筹莫展,也回天乏术。
难道换一位外籍行长执掌帅印就能拯救疲弱的英国经济吗?卡尼是加拿大人,现任加拿大央行行长。同时,卡尼还是巴塞尔的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的现任主席;在入主加拿大央行之前,曾服务高盛集团13年,在私营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他持有哈佛大学的本科、牛津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25人之一;去年他还曾参与角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主席职位。
在他的领导下,加拿大央行自金融危机以来的出色表现令人称道。《全球金融》杂志在近期对全球央行行长的一个排名中,给予卡尼A级评分,而英国央行现任行长默文·金只得到了B-.
不过,尽管卡尼身披光环无数,在全球金融界也是大名鼎鼎,而且经济和金融治理有方。但是,把在治理加拿大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货币政策移植到英国,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因为加拿大毕竟不是英国,尽管都是发达国家,但加拿大在北美,英国在西欧;加拿大遭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轻,而英国则比较严重;加拿大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区内成员关系融洽,英国则游离于欧元区之外,又在欧盟27国中处于比较孤立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把欧元区看作是英国经济不振的替罪羊,并表示在欧债危机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英国经济也难幸免。最关键的是,英国GDP的四分之三来自服务行业,第三产业畸形膨胀发展,给英国经济带来一定的繁荣支撑。然而这解决不了英国实体经济荒废已久的难题,而且,第三产业发展到顶,泡沫破裂,而实体经济振作乏力,整个经济持续萎靡不振,可谓百病缠身。
有鉴于此,英国财政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英国经济紧缩可能持续至2018年。加之当前,英国政府正在对金融和银行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前承担监管任务的金融管理服务局被拆分,其中监管部分将划归英国央行,加入央行成立的新的审慎监管局,该项改革方案将于明年7月开始执行,也就是说,卡尼上任后将立即承担起银行监管的重任。同时,英国央行的职责也在向金融稳定领域拓展等等。这么多重担一下子压在卡尼肩上,即便是铁人,恐怕也难以负重。因为央行的职责决定了不能包治英国经济的百病,即便是换了卡尼这个外籍金融“神医”,或也难拯救疲弱的英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