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与如今的“一带一路”,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那就是超越西方霸权秩序的大格局与大视野
2015年,正值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4月21日至24日赴印度尼西亚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亚非各国领导人也将于4月24日在万隆重走60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纪念、继承与发展万隆精神。
这一活动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对于崛起中的中国而言,此举意味深长,一方面,它再次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在世界格局变化当中始终坚持的“和平相处、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万隆精神;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中国不忘自己的大国责任,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带动第三世界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的亚非发展新趋势。
60年前的万隆会议,是改变国际社会交往规则的一次里程碑事件。在周恩来总理天才般的组织与协调下,在西方社会看来,各自为营、一盘散沙的第三世界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共同利益,表达了自己的共同意志。
尽管存在意识形态、宗教、国家利益等多重冲突,第三世界国家却在反对帝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等多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国家在二战之后,第一次以独立于西方霸权体系的地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社会自启蒙时代以来的殖民政治、帝国政治与霸权政治。
对于中国而言,万隆精神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自己的独到见解。它在本质上与“一带一路”战略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仁义观”的体现。它不仅在当时为中国广交朋友、打破西方霸权封锁提供了巨大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也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宝贵贡献。
万隆精神的关键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平等尊重”,也是和平共处、平等尊重的发展观。中国在其崛起的过程当中,始终坚持着这一根本的原则。中国搞“一带一路”不同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国在互利互惠的经济、文化交往之外,不追求军事霸权,也不追求所谓的“霸主地位”。
在“一带一路”上,不论是俄罗斯 、印度、哈萨克斯坦、印尼这样全球或区域性的大国,还是亚非地区一些的“小国”、“弱国”、“穷国”,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中国在“一带一路”上意图构建的“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发展的共同体,而不是中国一家独大的藩属体系。
万隆精神最为让人称道的就是周总理所提出的“求同存异”,即“求同存异、互惠互信”的交往观。它不仅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经验,也是在多样性、多极化的当代世界中,人类社会避免冲突、增进合作所必须遵从的理念。
中国不会无视各个国家文化与制度上的差异,去强行改造甚至颠覆其他国家。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归根结底靠的是各个国家求稳定、求发展的合力。虽然各个国家在制度上、意识形态上、宗教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希望地区稳定、经济繁荣的愿望却是共同的,把握住这个“同”,就把握住了“天下大势”,就能够超越“异”、弥合“异”,去塑造“互惠互信”的命运共同体。
万隆精神体现了“亚非合作、天下大同”的世界观。它对于中国外交的最深远影响,莫过于扭转了自近代以来,中国外交侧重于大国、强国、富国的传统。它不仅为当时中国打破西方霸权封锁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奠定了基础。
自万隆会议以来,亚非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非洲经济近年来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二十国集团中,亚非国家已经占据7个席位。东盟、阿盟、非盟等亚非国家组织也在参与和解决国际及地区性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种大趋势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实际上正在缔造着一个充满机遇的全新世界。
坦率而言,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与如今的“一带一路”,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那就是超越西方霸权秩序的大格局与大视野。在万隆会议上,中国重新发现了世界,而在60年后,中国正在重新定义这个世界。
(责任编辑:DF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