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国外 >> 浏览文章

“广场协议”并非美国阴谋 货币战争是无稽之谈

2015-6-11 7:46:29东方财富 【字体:

1985年9月22日,美国和日本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

  1985年9月22日,美国和日本 、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日元汇率在该协议签署之后一路升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对美元升值了一倍,同时,日本的股市、楼市也在协议签署之后的10年时间里一路高歌猛进,并最终形成巨大的泡沫。随着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最终破灭,日本陷入了所谓“失去的20年”的低迷期。

  “广场协议”是美国为了“教训”日本而设下的圈套,这一说法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市场,但这一结论是否真的正确,还是存在误读?由于今年恰逢“广场协议”签署30周年,《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了日本经济界的权威、东京大学知名教授、日本内阁经济顾问伊藤元重(MotoshigeIto)教授,请他解读“广场协议”30年来的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低迷怪自己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是“广场协议”签署30周年,在中国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之所以会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陷入低谷,罪魁祸首就是当年“上了美国的当”,签了“广场协议”。现在30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日本的经济学家,回顾“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历史意义在何?

  伊藤元重:1979年,保罗·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将利率提高了10%以上,随后上台的美国总统里根推行所谓“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大幅度减税的同时又因为同苏联的冷战需要而不得不维持大量军事开支,造成了美国大规模的财政赤字。

  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美元大幅度的升值。1979年时,1美元兑170~180日元,而到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之前,美元对日元汇率则上升到了1美元兑换250日元左右的水平。

  除了对日元之外,当时美元对欧洲主要货币,比如德国马克、法郎、英镑等都有大幅度的上升,所以客观来说,即便此后日元升值的程度大大超过了预想,但“广场协议”签署的主要目的,是对当时美元过度升值的一种修正。

  虽然没有办法做出如果没有“广场协议”会怎么样的设想,但在我看来,在“广场协议”签署以后日本经济经历的诸多困难,和“广场协议”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日本,处于经历了经济和人口的高度成长期,逐渐迈向成熟社会的阶段,在这样的历史阶段,继续推进一系列的结构改革,这一点和现在的中国很接近。然而,当时的日本却没有适时进行改革,并最终导致了其后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的最终破灭。

  事实上,如果只是经济泡沫的破灭,那问题还不算很严重。1995年之后,日本又面临金融危机的挑战,而当时的日本政府并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一般来说,发生金融危机时,政府应该向大型金融机构注资以避免危机扩大,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就向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将危机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规模。此外,在2000年初,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也选择向市场注资,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出现。

  因此我认为,“广场协议”并非造成日本“失去的20年”的元凶,日本自身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没有顺利完成“软着陆”,同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失当,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货币战争”说法太滑稽

  日报:和“广场协议”相关,“货币战争”之类的“阴谋论”也是相当有市场的观点。我们注意到最近有一些国家的确在贬值货币、大印钞票,这是否真的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行为,国际社会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货币战争”?

  伊藤元重: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指出的。首先,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会推出所谓QE(量化宽松)政策,为什么这几年日本和欧盟也会跟进推出大规模放松银根的政策?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会发现,发达国家集团正在出现一个整体的特征,这一特征便是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提出的“长期增长停滞”(secularstagnation).

  造成发达国家集团“长期增长停滞”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市场萎缩。二是世界目前到了创新(innovation)很难再出现的阶段。这两个原因导致经济很容易陷入通货紧缩的局面,而一旦进入通缩,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便很难摆脱,如同几年前日本的情况一样。

  为了避免这一糟糕的情况,一般认为,大幅度放松银根,甚至让实质利率接近于零,是有效的方法。因此包括美国、日本和欧盟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便采取或即将采取这个政策。这并非所谓的“货币战争”或者“汇率战争”,而是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困境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对中国来说,或许十年、二十年以后也会面临类似的局面,可能也会做出相同的决定。

  当然,从结果来看的话,某些先一步将货币贬值的国家的确会得到一些好处,或许这就是某些人称之为“货币战争”的最大理由,但正如我先前所说,实际上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根据各自国内的情况所作的决定,将之抽象地称为“货币战争”是不恰当的。

  以日本为例,事实上,进出口的产值只占日本GDP的15%左右,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对日本宏观经济的影响其实十分有限,如果日元贬值了,或许对丰田汽车公司来说是个好事,但同时日本进口石油的价格就会上涨,进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看,类似新加坡或者中国香港这样的进出口占很高比例的小经济体,对于汇率才是最敏感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瑞士。而对于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这样的庞大经济体来说,仅靠汇率的变动就能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是难以让人信服的。这就好比狗摇一摇尾巴,整个身体就跟着抖动,是很滑稽的说法。

  皮凯蒂的观点不适用日本

  日报:去年,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风靡世界,中国和日本社会也掀起了一股阅读这本书的风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本经济学的专业巨著引发了如此大的轰动?

  伊藤元重:我认为还是大家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关注所导致的。但是在日本,很多人觉得,既然别人都说这本书是知识分子应该读的,那么自己如果读了的话也就变成知识分子,所以结果是真正从头看到尾的人可能不到1%吧。

  从该书的内容来看,很遗憾,我认为该书所描述的情况其实套不到日本社会中。皮凯蒂在书中引用了很多描述18、19世纪欧洲社会的小说的内容,展现了当时的欧洲富裕阶层的子弟依靠父辈的资产过着优雅闲适的生活,而一般庶民则依靠给富裕阶层工作,凭工钱过活的典型欧洲式的“资产固化”社会。

  直至今日,英国伦敦市中心的主要不动产基本上被4个大家族所垄断,而在法国,全国大城市的核心不动产资产也由约100个大家族把持着。这一点和日本就有很大不同,首先,日本的资产不及欧洲那般固化。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所谓的“农地改革”,全国的土地都向一般平民放开。因此,皮凯蒂在书中强调的贫富差距问题无疑很重要,但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些今后的“挑战”是否适合各国的情况,是需要注意的。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的最后部分提到,对那些持有大量政府债务的国家来说,提高消费税,实行财政撙节等政策是最糟糕的方案,因为平民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苦。皮凯蒂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大量印钞票,放任通货膨胀,这样一两年之后就可以清偿所有债务。

  类似这样的观点如果不加甄别地采用,后果会如何?需要慎之又慎。有关于这本书的讨论,相信今后会逐步出现。

(责任编辑:DF145)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