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谈论中日关系时往往喜欢用“政冷经热”这个词语来形容,也就是说虽然中日之间政治关系趋冷,经贸往来却依然热络。随着2012年日本购岛闹剧引发中日关系陷入冰点,不仅中日财长对话暂停,中日之间也中断了高层互动。两国关系进入长期僵持状态后,中日之间的“政冷经热”的现象也最终演变为“政冷经冷”。然而,长期的“政冷经冷”对两国都无益。因此,如何寻求破局之道,是摆在双方面前的共同难题。
政冷经冷可能引发“双输”
不妨先来梳理下近些年中日关系走势中几次重要的事件。2012年钓鱼岛危机引发了中日对峙,两国关系随之陷入低谷。2014年11月北京 APEC会议期间,习安相会,两国共同推出中日四点政治共识。2015年4月在庆祝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和安倍晋三再次会晤,双方都表示要切实改善中日关系。5月23日,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领3000人访华代表团到达北京,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并发表重要讲话,这表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应该继续推进。与此同时,日方也积极回应中方。5月27日,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会见了二阶俊博率领的访华团一行,对于此次访问的成功表示祝贺,并表示将切实采取措施改善两国关系,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6月6日中日财长对话在北京重启,这次对话本来应该安排在2013年,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今年才恢复。这是中日为关系升温做的又一次努力。
中日的经济往来也由此经历着起伏。从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中日双边贸易额翻了一番多;这一数字看起来很美,但中日双边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相对比重却在逐年下降,已从2001年的17.2%下降到2013年的7.5%。特别是2012年日本政府购岛危机以来,中日双边经济更是遭遇了挫折,2012年当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便下降3.9%。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日贸易额比上一年下降6.5%。中国海关总署 2015年1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额为1.9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与2013年相比,两国贸易额降幅缩小了4.1个百分点,连续3年下滑。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属下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布的《2014年版JETRO世界贸易投资报告》指出,日本2013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是过去5年来的最高纪录,达到1350亿美元,比前年增加10.4%,其中对东盟直接投资刷新最高纪录,达到236亿美元,但对中国投资却比前年减少三成,剩下91亿美元。“政冷经冷”可见一斑,同时还引发了日本企业投资转移到东南亚。中日关系的走淡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冲击。可以说,持续性的两国关系低迷,将不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改善两国关系对双方都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方面,中国方面有愿意为两国关系的改善采取的积极措施,包括此次以高规格接待二阶俊博率领的3000人访华代表团。“德不孤,必有邻。”笔者认为,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有可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另一方面,中日民间交往正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的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就离不开两国民间友好人士的积极推动。越是在两国关系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推动民间的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虽然近来日本政府依然小动作频频,但是中国政府以包容性的心态求大同、存小异,积极引导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民众逐步建立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的关系,为最终将“战略互惠关系”发展为“和平发展合作关系”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安倍政府对华的纠结心态
2014年,中日关系经历了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安倍政府执政以来,右倾化特征以及钓鱼岛争端是引发中日关系恶化的最主要因素。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甚至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推翻了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时两国达成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在中国主张对钓鱼岛的合法主权之际,日本加强了其在钓鱼岛周边的防卫力量,并声称中国在附近海域的巡逻行动是对日“挑衅”,并因此导致了2014年中日两国在海上的冲突不断。虽然两国都尽力将冲突限制在“管控”范围内,但钓鱼岛归属问题依然会是未来两国关系中的主要现实障碍。此外,两国国民在近两年内感情恶化,也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忧虑所在。根据中国日报社和日本非营利组织言论NPO联合进行的“2014年中日联合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日两国国民对对方国家持负面印象的比例均超过八成,两国民众相互抵触的情绪不容乐观。
近期中日双方接触的频率和级别都有所提升,中日紧张关系似乎有回暖的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将彻底好转。笔者认为,从近期中日交往的现实中可以看到,日本政府精于算计,在中日两国关系发展问题上安倍更是表现得很迷茫,一方面担忧中日关系交恶带来的日本国内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又碍于国内民族主义压力而不愿意在钓鱼岛问题上轻易妥协。因此,日本政府在这一期间的外交政策表现得纠结异常,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日本对华政策具有反复性。2014年11月安倍来华参加APEC会议,中日两国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双方推出四点政治共识,可是安倍一离京,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随即发表声明称日本不承认钓鱼岛主权存在争端,声称钓鱼岛隶属于日本;而几乎与二阶俊博率代表团访华的同时,5月20日安倍在自民党党内会议谈话上拒绝承认波茨坦公告;中日领导人在万隆会议纪念大会刚刚会面互致问候,日方就抛出1100亿美元的项目对抗亚投行;中日两国财长会议刚刚恢复,安倍政府便怂恿七国集团发表涉及南海的声明。
第二,日本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安倍一边在多个场合强调中日要友好,要采取切实措施推进两国关系改善,另一方面又推卸责任,将两国关系恶化的责任推卸给中国。嘴上说的是对华要友好,实际做的却是对华要强硬。日本不愿就钓鱼岛问题与中国进行谈判,甚至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端;在历史问题上更是态度模糊,几易其词。可以说日本政府是说一套、做一套。第三,日本对华政策具有强硬性。从日本自身国家战略来看,日本要最终走向国家“正常化”,实现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转变,未来在强军修宪的道路上还将越走越远。这就导致日本需要在区域内寻找“靶子”,打中国牌,渲染中国威胁论。与此同时,美国也将放任日本与中国闹别扭,以达到牵制中国发展的目的。美国积极称赞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并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不断批判中国的东海南海政策,这都是美方在东亚拉偏架的突出表现。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的步伐,在亚洲区域扶植“离岸平衡手”也是美国用以制衡中国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中日两国相争,美国乐见其成。
综合来看,碍于安倍政府对华的纠结心态,对于日方偶尔发出的友好信号,我们要认真评估,妥善应对。
中日关系路在何方
从“政冷经热”发展到“政冷经冷”,两国关系经历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亚洲区域的前两大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对亚洲至关重要,对于全球也是举足轻重。因此,两国长期交恶将导致“双输”的局面,这一现状是两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可以说中日两国关系的稳定将是整个亚太区域稳定的基础。中日关系的僵局如何破局,至关重要,然而横亘在两国面前的钓鱼岛争端却很难在短时期内分出高下。如何有效妥善地解决目前中日关系的困局,找到两国之间最大的利益公约数,是摆在两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未来几个月,影响中日关系走向的将有两大事件。其一,安倍将在7月份发表战后七十周年谈话。安倍此次的谈话内容将一定程度上决定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与东亚国家的关系。如果日本方面以坦诚的态度承认侵略战争,向中国人民、韩国人民以及其他亚洲人民认错,表明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立场,自然会得到区域内国家的积极肯定,也将促进中日关系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不然,中日关系必然有新的曲折,刚刚出现的友好合作局面又会被打破。
其二,中国政府将在9月3日举行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目前尚无法判断中方是否邀请安倍首相,安倍又是否会接受邀请。但值得思考的是,日本政府将怎么看待中国的这次阅兵。如果日本认为中国是有意向日本示威,对日强硬,日本必然将在钓鱼岛或其他问题上对中国发难,给中国穿小鞋。如若日本可以理性看待这次阅兵,正如中国所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珍视和平,那两国关系出现良性发展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中日两国自1972年建交以来,历经43年建立起来战略互惠关系,来之不易,中间也多有波折。中国方面放弃了对日战争索赔,在新的基础上,不以战胜国的身份提更多的要求,愿意平等对日交往。日方也应当积极正视历史问题,不在历史问题上继续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而是多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实事,谋福利。在钓鱼岛问题上,两国应积极展开对话,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现如今中日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多亿美元,如果两国关系持续僵化,将严重影响亚洲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走势。求大同、存小异,中国无意与日本对抗,也不希望日本在两国关系上不断做小动作。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只要切实推进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中日关系就会有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