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5条中欧货运班列终点德国获“一带一路”先机
6月25日凌晨3:50,第一财经记者乘坐的出租车在汉堡郊外一片看似仓库的建筑前停下时,黎明的曙光刚刚从天际显现。
这是汉堡货运火车站所在地,来自中国郑州的国际货运班列郑欧线即将于几十分钟后靠站。本该上午8点才上班的火车站站长克里斯·范特(ChrisFanter)特意在4点来接待远道而来的记者。
一个小时之后,郑州班列徐徐进站。在货运火车站工作了25年的范特告诉记者,郑欧线首次班列于2013年8月2日抵达终点站汉堡。目前每周一班。本次到达的班列上装载了33个集装箱。范特同时透露,从哈尔滨开来的首列哈欧国际班列将于第二天抵达汉堡,“这是目前距离最长的国际货运班列”。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快速通道的郑欧线,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然后抵达终点站德国汉堡,全程1万多公里。由于各国铁路系统轨道宽度不同以及海关政策不同,途中需要换轨两次,转关两次。
负责到站后集装箱货物分派的“信得过运输公司”负责人托马斯·班内克(ThomasBehneke)告诉记者,郑欧线运输的多数是汽车、汽车配件、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和电子类产品。全程大约需要12~14天时间,在货运火车站卸货装货大概5个小时后就立刻又踏上返乡之路,“集装箱上的所有货物在中国装箱上车,有些货物按照客户的需要在不同国家卸货,比如如果是波兰的客户,就在波兰和俄罗斯边界的马拉舍维奇卸货,但所有的集装箱都在中国上车运来汉堡。”
“信得过”销售主管托马斯·铙洛奇(ThomasNawrocki)则介绍说:“由于货运班列经过的国家多,手续繁杂,目前郑欧线的全程管理基本通过郑州铁路局、波兰铁路公司以及信得过运输公司来完成。”
很显然,中国国际货运班列的开通,使得沿路内陆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更加便利和快捷,货物运输方式有了新的选择。与此同时给货运公司和各国铁路车站也创造了不少的商业机会。目前从中国出发到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一共有8条线:从郑州到汉堡的郑欧线、从哈尔滨到汉堡的哈欧线,从沈阳到莱比锡的国际班列,从重庆到杜伊斯堡的渝新欧,从长沙到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从义乌到马德里的义新欧,从昆明到鹿特丹的咖啡集装箱国际班列,从成都到波兰罗兹的蓉欧快铁。其中前5条的终点都在德国。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统计,去年全年共开行中欧班列308列,发送集装箱26070标箱,较上年同期多开228列,增长285%,促进了中欧沿线各国间经贸交流发展。一时间,“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古丝绸之路盛况正以当代“新丝路”模式重现。
德国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云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推动国际货运班列,主要是为了推动中国中部和中国西北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北部经济发展,因为只有融入中亚和中东欧这些经济带,才能带动中国西北部的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发铁路运输线路,对中国这一块的经济促进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汉堡商会首席执行官汉斯-约格·舒密特-特朗兹(Hans-JorgSchimdt-Trenz)虽然言语间对铁路货运稍有微词,但首先还是对国际货运班列的开设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内陆地块很大的国家,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在邻国之间建立桥梁、公路和轨道交通通道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对这些邻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持,对和平和贸易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对此表示热烈欢迎,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而且对世界来说也是好事。”
习近平“激活”杜伊斯堡
杜伊斯堡,是德国西北部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边上的一座小城。莱茵河和鲁尔河正好交汇于此,使其成为非常繁忙的航运水道。记者到达杜伊斯堡时正逢周末,有着早期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市政厅附近,聚集了到市政厅进行注册登记的一对对新婚佳侣。市政厅外,重温中世纪生活的周末复古集市吸引了不少人。在如此景象里,人们很难想象这个只有近55万人口的小城,却有着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在上世纪曾经是德国钢铁和煤炭生产重镇。近些年经济逐渐转型,发展速度迅猛。
不是因为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的到访,杜伊斯堡这座城市几乎鲜为人知,事实上其是欧洲最大内陆港。而已经存在了4~5年的渝欧线国际货运班列,不是行业内的人很少听说过,其实从重庆到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铁路线,是开通较早的中欧之间国际货运班列之一,2011年就开始穿梭于中欧通途。现在从长沙到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的终点站也设在了杜伊斯堡。
“自从2011年渝新欧首航以来,中国和杜伊斯堡的铁路货运发展得很快。现在每周有4班国际班列来往于重庆和杜伊斯堡。因此可以说是很大的发展,沿线各国之间都相互协作得很和谐。我们对此有很大信心,因为杜伊斯堡四通八达的交通连接,相信会有更多的运输公司启起用货运班列。”陪同记者到水陆一体的杜伊斯堡货运港巡游的港务局新闻主管朱利安·博克(JulianBocker)信心满满地说。
杜伊斯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盟军猛烈轰炸,老城几乎全被摧毁。到上世纪90年代,钢铁业和煤炭业的衰弱,又造成失业率大幅上升,使得杜伊斯堡几乎成为被年轻人抛弃的城市。但近些年来,在有效的经济结构改革,大力扩建港口和内陆货运设施建设之后,杜伊斯堡显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为记者做“导游”、介绍杜伊斯堡自然人文商业环境的杜伊斯堡投资局局长拉尔夫·莫雨勒(RalfMeurer)做起推销来不遗余力:“现在,因为杜伊斯堡有着连接内陆以及海港的水上交通枢纽,提供了通往欧洲主要和最大海运大港如鹿特丹、德国境内各河港的成熟线路,如今又有了渝新欧铁路货运,因此对于中国企业和那些希望将他们的产品进驻欧洲市场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时机。”
事实上,杜伊斯堡所在的北威州是中国企业投资最集中地区,一共有超过800家中国企业落户。结合德国强大的重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通讯业等优势,中国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如早期的太钢、武钢,近些年的三一重工收购水泥混凝土泵领域“大象”普兹迈斯特,还有华为在杜塞尔多夫建立了欧洲中心等。
经营着贸易和地产生意,在杜伊斯堡生活了十二三年的王耀明算是早期来杜伊斯堡学习工作的中国人之一。“北威州本身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州,在这个州有很多的重工业。比如蒂森克虏伯就是和中国的山西太原钢铁公司合作的,还有爱森地区那边也有很多的重工业,跟很多中国的重工业是有关系的。所以慢慢就聚拢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另外,杜伊斯堡大学里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过1500人,这也是中国人在此人气比较旺的原因之一。”他说。
随着来自中国的货运铁路的频繁来往,提高了杜伊斯堡这座小城的知名度,对当地的发展意识和经济繁荣也有了一定的促进。39岁的杜伊斯堡市长索伦·林克(SorenLink)对习近平主席到访杜伊斯堡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市政厅他的办公室,林克市长告诉记者,习近平的到来,给杜伊斯堡创造的名人效应、公关价值和经济附加值无与伦比:
“习主席的来访给这条来自重庆到杜伊斯堡的铁路线有更不一样的意义以及继续发展的视角。不仅是德国的媒体还有中国的媒体也对这条铁路非常关注,发掘这条新丝绸之路的发展潜力。一方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利用这条铁路将自己的货物运往德国杜伊斯堡,然后从这里向欧洲其他地区发送。另一方面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也非常有意义,好好利用这条返回重庆的铁路,我们现在所谈论的是超过50个集装箱每周多次来回运输,可以让德国的产品更好地运往中国。”
国际货运班列载货量去多回少?
记者在德国了解到,国际货运班列的优点很多,周期比船运短,成本比空运低,最主要是那些海运相对不发达的内陆国家和地区,铁路货运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但也有值得提醒的方面,比如地缘政治导致的安全问题等。以海运为主的德国,开始的时候对铁路货运的认知度并不高,中国的国际班列经常出现来去货载不均衡的情况,至今从中国到欧洲的班列常常是满载,而回程则空箱居多。
记者在柏林近郊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官邸采访时,史明德大使也坦言:“德国的三条线路,从中国过来的货,远远多于从欧洲回去的。现在仍然是这样,只能说情况稍稍有所改变,但是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个里面我们要做好工作,一个是宣传上的工作,还有我们和沿线国家的合作,比如说联合通关,不要在某一个国家卡住以后就走不了了。还有就是货物的安全问题,还有港口与企业的合作,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沿路国家联合解决。”
对于来去载货不对等的问题,德国汉堡商会首席执行官舒密特·特伦兹则有他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需要运输大量的成品出口,这也是中国有很大的贸易顺差的一种表现,“中国应该进一步扩大进口,调整经济结构,才能看到平衡”,同时他也提到其他可能的风险。
“途经这么多国家,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而且还有安全保障防止偷窃等基本问题,比如运输车辆失踪、货物遭窃。这些问题可能会发生在货运方面。因此,安保设施就是必须的,那么这会增加成本。因此,船运总是最佳选择,货运班列不可能替代具有巨大装载量的船运。因此,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支柱是船运,铁路货运是锦上添花,但不可能取代船运。”
汉堡: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明星
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欧洲终点之一,德国汉堡港的地位与欧洲最大港荷兰的鹿特丹不分伯仲。汉堡港船运业务中,每年有1000万集装箱的吞吐量,其中三分之一的业务是与中国相关的。
记者6月23日中午到达汉堡时,恰逢中国海运集团的“明星船”中海坏球轮到港卸货。中海环球轮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船只,也是进入汉堡港的最大船只。中海环球轮今年1月刚刚首航,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船身400米长、近59米宽、总船高69米、装载量高达19000标箱。船长王丹告诉记者,从中国出发一路航行,每停泊一个港口,都会被“围观”并要求上船参观。由于船身太大,进入汉堡港时不得不在港口外先调完头,以船尾倒进港内。
中海环球轮出厂之后,就跑欧洲航线,经过中国5个港,欧洲这边有4个港,一共有9个港口,大约需要80天。现在进行能效管理,为了省油、为了减排,开20%的转速,一天能省170吨油。
由于汉堡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港口城市的特殊性,在这里落户的500多家中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与贸易和海运相关的业务。中国最大的海运航运集装箱运输公司,包括中国远洋集团、中国船级社、中国外运集团以及中国海运集团,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汉堡设立公司,开展业务。以中海集团为例,16年来,他们以汉堡为基地,已经完成在欧洲、中东、北非等地区的全方位布局。
中海集运欧洲控股公司副总裁王松文在汉堡中欧自建大楼内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对中海欧洲公司自1999年以来业务发展中的亮点如数家珍。
“我们从地西(地中海以西)到地东(地中海以东)总共有14个国家,15个代理公司,这是我们直属的,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公共代理,21家。基本上我们遍布了这里所有的网点,也包括北非。船只的装载量也从最早的400标箱,到今年的19000标箱。”
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全球贸易遭遇严冬,整个船运业受到很大影响。欧洲债务危机烽火不息,中欧贸易下滑严重。海运业压力重重,竞争异常激烈。中企之间相互压价的情况也很普遍。据中海集运欧洲控股公司操作部总经理胡彦弘介绍,目前西行运价已经达到历史新低,低于东行运价,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因此,各航运公司不得不开始实行各种措施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进行仓位互换等。
“仓位互换和合作,极大地丰富了中海的航线。一方面扩大了航线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增加了班次的密度,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他说。
汉堡港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驿站,在很多方面占有优势,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按照他们的说法,任何能够促进贸易特别是和中国的贸易的举措和计划,汉堡都会热烈响应。
公务万分繁忙的汉堡第一市长奥拉夫·舒尔茨(OlafScholz)对汉堡在“一带一路”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感到非常骄傲,他在参加中国工商银行汉堡分行揭牌仪式的间隙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很多与新丝绸之路相关的商业事务正在进行和发生。我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站,已经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来为中国、欧洲乃至全球更多的人服务。同样,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我相信对来往的运输都有好处,两地贸易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有着通讯信息技术教育背景的汉堡港务局首席执行官严斯·迈耶(JensMeier)见到记者时,回避了汉堡港在基础设施扩建提高等问题上遇到的阻力,而是提出更好利用现有资源,引进智能港概念提高管理效率的观点。
“现如今,我们有智能港概念,利用先进智能的信息技术来管理导航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利用水深和河道的宽度,提高进入港区的货物的运输量,出口利用同样的货船,降低成本,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公司的利润逐年增长,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未来将非常看好。”他说。
德国各界关注“一带一路”
德国经济目前来说情况平稳,欧元贬值更促进了德国的出口。德国的经济结构目前来说也比较合理,强劲的制造业配合很好的服务业,使得德国成为欧洲经济的“动力机”,欧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德国的表现。德国的投资环境也相对成熟,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海外投资者得以获得机会和保障。对于“一带一路”,德国各界反响非常积极。在去年11月发布的中德合作行动纲领中,已经提到了要支持和加入中国的丝绸之路的倡议,可见政府方面的重视程度。
中国驻德大使史德明称:“德国在‘一带一路’上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欧洲正在制定2020战略,我们正在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中德两国之间完全可以形成战略的对接,德国推出工业4.0,我们也推出了制造业2025,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把两大国家战略衔接起来,意义很大。”
汉堡商会会长则告诉记者:“我不仅仅是经济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因此,对我来说,从儿时就梦想着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概念,不仅仅是恢复历史性的中欧连接,而且,在远东和欧洲之间建立桥梁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来说,汉堡与东欧许多国家有着铁路货运的联系,比如,捷克、匈牙利、波兰甚至到白俄罗斯,目前还有与乌克兰的联系,这些都可以连接到中国,成为新丝绸路上的一部分。”
就在记者在德国采访的最后一天,亚投行在中国举行签约仪式,德国成为中国、印度、俄罗斯之后的第四大股东。可以看出,德国想要加入“一带一路”经济带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很大。做惯了欧盟老大的德国,寻求自己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之心昭然若揭,而亚投行,正好给了德国一个舞台。当然,竞争也不可避免,周云就认为,中国和德国在沿线经济带上,也就是“第三市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
周云表示:“德国,尤其是欧盟,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有一定的担忧,他们顾虑最大的就是担心中国是不是会利用经济实力以及资本实力,扩大在中东欧的政治和经济的势力范围。‘一带一路’的西进,在很大程度上跟欧盟实际上是会有一定的利益冲突。这也就是德国,尤其是欧盟对‘一带一路’还有着一定的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周云同时认为,“一带一路”对德国企业,特别是在中国已经占有一定市场的德国中小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机遇。
中国发力对德投资
根据德国联邦贸易投资署的数据,去年,中国以190个投资项目,成为德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国,远超美国和日本,投资项目量增长37%。记者在走访汉堡经济促进局时了解到,这些年来,中国在德国的投资规模和结构也有较大的改变。
与中国投资人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主任马兴汉(StefenMatz)向记者介绍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德国设立一些附属机构,这些都是央企为主,接着有一些民营企业进入,包括那些与中国业务相关的律师、会计、银行等也会进驻,现在看到的是智慧型投资公司,投资那些已经具有市场地位和升值潜力的企业。
“我觉得如今中国企业投资德国,很有策略性,中国企业希望分享德国品牌、销售网点、企业发展策略、生产销售渠道。他们喜欢借助已经非常成熟的销售平台和渠道。中国公司喜欢投资在高度发展的行业,以汉堡为例,他们热衷于货运、海事、生命科学、新能源以及其他一些行业。”马兴汉说。
史明德非常感慨这些年中德之间经济贸易的发展进程和成就。“现在和德国的贸易相当于中国和欧盟贸易的30%,。比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总和还要多。人员往来也是非常密切的,合作潜力巨大。可以说,新丝绸之路,再次开辟了中德两国共同前行的通途。”他说。
通过十多天在德国的采访,记者发现德国人对于“一带一路”的知晓率和评价都颇高,但至于“一带一路”究竟能给德国带来哪些具体的机遇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全面地了解。
(责任编辑:D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