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全球经济进入弱复苏的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估值的相对变化以及相对全球经济短周期的BETA可能成为配置的主导因素。
9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个十年经济周期都有非常明确的主题,因而呈现“发达 - 新兴 - 发达”的大轮动。
发达与新兴“大轮动”消失
2000年至2006年期间,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加入到全球分工的进程中来,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增长。这一时期新兴市场的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体现在新兴市场股市的涨幅大于发达国家上。2009年至2014年期间,在G4国家QE驱动的流动性宽松下, 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发达国家的受益大于新兴市场,体现为股指差距的拉大。
但2014年末以来,发达与新兴之间的这种“大轮动”似乎开始消失,两类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没有再出现趋势性的变化。而发达与新兴“大轮动”的消失背后,对应的正是全球弱需求。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进入弱复苏的新常态, 无论是发达还是新兴经济体,都没有明显的增长潜力优势,因而对应着资产价格的强弱对比也没有出现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估值的相对变化以及相对全球经济短周期的BETA可能成为配置的主导因素。
新兴市场的配置价值上升
短期 :全球周期性复苏使新兴市场配置价值上升。自2014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就对全球经济的复苏更为敏感,表现为新兴市场相对发达国家的股指与全球PMI高度相关。因此, 在全球经济周期性温和复苏的格局下,出口导向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普遍也将从中受益。
长期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前景也许强于发达。本轮全球经济周期中的货币政策可能是历史上最为宽松的一次,即使如此,充分的流动性支持也并非必然培育出创新的果实,至少目前来看仍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型经济体的增长前景可能并不像想象的悲观:
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更大。 与发达国家普遍零/负利率不同,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率和准备金率均较高。换句话说,在宽松方面新兴经济体可能正站在几年前的发达经济体的起跑线上。
新兴市场国家学习的空间仍大。虽然全球缺乏创新,但在制度和技术方面,新兴市场仍有向发达国家借鉴的空间(比如中国就正在复初美国的硅谷模式 ).
新兴市场是全球资本配置中相对的估值“洼地”。从资本市场估值的角度来着,虽然全球股指的估值普遍高于中位数水平,但仍有高低的分化。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仍是估值相对较低的国家。近期估值较低的日本股指已创了十数年来的新高,亚洲新兴市场或是下一个国际资本“填坑”行为的受益者。
亚洲新兴市场更加受益
相对拉美新兴市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更多的出口导向)对全球经济增长更为敏感 ;对于美联储加息的不利影响,亚洲新兴市场的“防御垫”更厚,受到的冲击较小。与拉美不同,亚洲货币兑美元和亚洲股指之间的背离从去年已经开始。如今年1~4月,尽管亚洲货币兑美元下跌,但股指整体仍然上行,反映亚洲市场更好地对冲了联储冲击。
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上升迹象
流向中国的“抄底”资金出现上升。随着近期中国A股市场的调整,前期曾出现资金流出的沪港通通道情况也出现一些变化,流入中国的国际资金出现上升,显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抄底”的情况开始出现。
国际资本流动寻求更多的全球配置。今年以来,美国EIF资金不断从本土配置型向全球配置型基金转移,ETF资金加快流出,单周一度转移50多亿美元,或与联储的加息预期不断下调相关。从国家分布来看,近期预期好转的德国、日本和中国是资金的主要流向目标国。
(责任编辑:DF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