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至10月6日,笔者与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节目组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三国采访一周,走过比什凯克、塔什干、撒马尔罕、苦盏和杜尚别等5个城市,穿越费尔干纳谷地、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探求中亚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了解这一宏伟愿景的现实空间。
7天短暂但密集的采访,结果令人欣慰。所历三国五城发现,中亚国家和人民不仅欢迎共同复兴古代丝绸之路这一伟大工程,而且已开始与中方合作切实推进。换言之,“一带一路”于中亚国家而言,已非务虚空谈或停留观望,而是正在发生且如火如荼,堪称扎扎实实的“现在进行时”,不是未来时,更不是完成时。
到中亚寻求“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里是“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倡之地,这一倡议不仅体现中国共谋发展构想,也基于地区国家普遍愿望;其次,中亚是古代丝绸之路核心区域,曾见证丝路文明的发轫、勃兴、繁荣与衰落,与中国交往并共建“新丝路”具有天然亲近感和安全感;此外,中亚国家普遍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压力,也有迫切的城市化、现代化甚至工业化需求,在承接中国充裕资本、优质产能、先进技术和建设经验方面“近水楼台”。
踏访中亚三国,穿越于古代与现实之间,笔者一行首先被扭转的一个错觉,即中亚离中国很远。其实,这种疏离感与陆路丝绸之路衰落、汉唐以降中国文化和经济中心逐步南下东移有很大关系。仅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2100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在这里留下艰辛汗水和坚实脚步;1400多年前,玄奘西天取经往返途中,在比什凯克东南伊塞克湖畔留下浪漫传说;1300多年前,一个叫李白的男孩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的托克马克(碎叶城)呱呱落地,宣告一位伟大中国诗人的横空出世,尽管李白身世众说不一,但其吟诵天山明月的传世佳句,至少证明那个时代中亚不是天涯而是比邻。
喷气机时代的今天,中国与中亚更是山水相连,天涯咫尺,从乌鲁木齐飞往中亚各中心城市,耗时并不比到达中国中东部和南方更多。也许,推进“一带一路”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距离而不是地理距离。当我们置身“沿海向东开放”与“内陆向西开放”双向并重、东西对进格局的新时代,中西部地区由过去35年的中后队位置转身变成中前队时,中亚再次楚楚动人地立在我们眼前,并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无法绕过的第一列码头。
包括本文所述三国在内的中亚五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进程中,与中国有着巨大的优势互补。首先,这些国家资源丰富,蕴藏着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位居世界前列的有色金属,这些资源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地区经济起步的第一桶金。不仅如此,这里是中国西气东输管道的战略通道,无论是自身的能源输入,还是为西亚油气跨境提供捷径,均堪称咽喉要地。
其次,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和基础工业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产业梯次关系和承接转移便利。费尔干纳盆地、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广袤区域,是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淡水丰沛,土地肥沃,盛产棉花、粮食、瓜果和牛羊,此行转进过程中,河中地区大片小麦、水稻、棉花和成群牛羊令人过目不忘。但是,作为传统农业地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人口比例相当高。中亚第一人口大国乌兹别克斯坦不仅承载3000万人口的巨大负担,而且其中80%从事农牧业,青年人在人口中的占比高达60%。因此,成功由农业大国向初步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跃进的中国,有足够经验和条件帮助中亚国家建立现代农业,以及纺织和皮革加工等轻工业,帮助更多人口摆脱原始农牧业转向城市生活,并吸纳大量劳动力,避免经济和社会危机。
其三,中亚国家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无论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和运输,还是水电供应、电信设施和三产服务硬件设施,欠缺老旧是共同特征。前苏联时期,中亚国家原本就滞后于联盟整体发展水平,苏联解体后20多年发展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欠账多、缺口大,其状况远不如东南亚国家。吉、乌、塔缺乏高速公路,公路、铁路里程有限,通行和运输能力薄弱,且未实现互联互通;机场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半径和密度不值一提;固定电话用户比例和移动覆盖率总体较低,互联网覆盖几乎处于起步阶段。
差距产生动力,落后孕育机遇。正因为中国的发展总体超越中亚国家,才为双方的互补与共赢提供了可能。据悉,中国国企和民企已全面进入中亚国家,在成就对方的同时做强做大自己。吉、乌、塔已张开双臂迎接中国资本、企业和技术的到来。吉尔吉斯斯坦目前有各种中资公司数十家参与其油气勘探、开发,路桥和水电站建设。比什凯克中亚最大的多尔多伊百货市场几乎被“中国制造”所占领;乌兹别克斯坦所有行业包括油气开发、公路铁路建设和成套设备引入,以及电信基础改造和网线建设,都活跃着中国企业的身影;塔吉克斯坦几乎所有的公路都由中国公司建造甚至连收费口的设施都成套地引自中国。
在塔吉克斯坦,笔者一行见证了中国打造互联互通的奇迹:路桥集团3年前承建的沙赫里斯坦5.2公里长隧道不仅是中亚最长公路隧道,还是中国迄今在海外建设的最长单体隧道,更重要的是,它结束塔国冬季冰雪封路南北交通和货运彻底中断的发展瓶颈。中土和中铁建正在联手承建的三洞五桥“瓦亚铁路”,虽然不足50公里长,但工期短施工难度大,竣工后将使塔国中南部铁路告别不能联网甚至需要借道邻国的尴尬局面,并以十倍于原铁路的运行速度(200公里/时)、使用寿命一百年和抗击9级烈度地震的“中国标准”,为该国未来的铁路网线升级改造预留了空间。
基于丝绸之路的固有联系和丝路精神的传承,中亚国家与中国人文交流也进展顺利,喜欢中文、学习中文的学生和青年数量逐年增加,中文人才行情看涨,供不应求。新疆师大与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联办的孔子学院,无论规模、质量还是影响力,在全球孔院中都属排头兵,体现了人文交流在中亚的顺畅。当然,面对1.4亿中国人出境游的巨大红利,中亚国家在旅游开放与资源开发方面都远远不足,潜力巨大。
中国与中亚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在路上,但地区国家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互联互通的软环境依然是薄弱环节,堪比基础设施不足这个短板。中亚国家与中国政治关系稳固,人民慷慨善良友好,但是,签证手续繁琐、费用高昂,外汇进出管制严格,住宿逐日登记,甚至海关人员刁难勒索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所历三国,体现出它们开放程度不高、与国际接轨不足的阶段性滞后态势,也必然制约地区社会与经济的整体进步。
当然,中亚国家重新独立不过20余年,此后又经历不同程度的动荡与战乱,地理环境又相对封闭,积弊难返,情有可原。相信随着“一带一路”以接地气方式推动不同项目着陆地区国家,并带来巨大利益和福祉,形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这些阻碍进步与发展的因素会日渐减少,一个开放、友好、包容、繁荣和充满活力的中亚,一定会将昔日丝绸之路的风采呈现给世界。
(责任编辑: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