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资本市场,“央妈”一词大热。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央妈”一词最早活跃于金融业交易员这个小而专的圈子之内。这个词在传统纸媒的文章中出现,最早可追溯的,是2012年8月24日,《证券时报》的一篇《本周净投放2780亿,数量多寡都是浮云》。
而在新浪微博上,早在2011年12月2日,便有网民“浅扣扣”借以调侃当时的央行降准一事:“央行大姨妈,姨妈中的战斗妈。”这条微博在微博草根用户中被转发两百余次,足见“央妈”一词当时虽未红却已一派风骚。
到2012年下半年,因央行连续几个月的逆回购动作,“央妈”一词再次成为混迹微博的交易员们借以调侃和舒缓情绪的热词。
而“央妈”一词真正大红大紫,还是因为今年6月这场起源于银行间流动性紧张的风暴。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数据显示,6月10日,该词在微博上仅出现了42次,传统纸媒对该词并无关注;到24日,微博上“央妈”一词则是出镜次数高达978次。
“央妈”一词本是金融界人士对央行的昵称,但是,却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几度流变。6月21日“钱荒”潮涌动,银行嗷嗷待哺,央行却反应“淡定”,疑似“狠心断奶”。《经济观察报》发文调侃道:“央妈翻脸变后妈:银行疯狂找钱奔走相问还有钱吗?”在新浪微博上,网民痛心疾呼:“央妈”是“虎妈”、“央妈”成“后妈”。有媒体官微在发布相关的新闻时,甚至配上了当年台湾经典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剧照,一众网友含泪为图而转。
此时,“央妈”一词还未能摆脱“草根”的标签,直到6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证监会央行都不是奶妈》的评论文章,“央妈”一词才算是华丽转身,高调入场官媒党报的话语体系。只不过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央妈”再被降格称“奶妈”:“央行不是奶妈,无论是”救市“和”托市“,都是扬汤止沸之举,只会加剧资本市场的”积贫积弱“。”
至此,“央妈”一词从银行间交易员的调侃吐槽到《人民日报》的严辞立论,历经资本市场和舆论场的“爱”与“恨”的熔炼,终得大成。对其这一番经历,网民“金不换Clare”沧桑总结道:“百变的央妈,亲妈变后妈,后妈又变奶妈……”
而由于“钱荒”引发的市场紧张情绪,再加上股市大跌,“央妈”在引来银行许多怨怼的同时,在社交媒体上,更激发了网民无限创作热情,创作的段子嬉笑怒骂,自成一体。如网民“和菜头”的“甄嬛体”在网络上惹众人爆笑:“本来,央行母后是极宽厚的,几个小主若是手里短了银子,六月问母后要,母后都是给的。这几年,几个小主越发骄纵了起来,手里没银子也敢贷个半年,只要年底大账上抹平就好。岂料今年六月母后转了性子,竟然一分不给,几个小主就撒泼砸股市甩脸子给母后看,这是要廷杖的节奏啊!”
这轮“钱荒”,或可看作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小试牛刀 ,也是银行走向利率市场化的标志性事件,“央妈”调控从行政干预偏向市场调节,力图在做的,不是“喂奶”,而是育人。
(责任编辑:DF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