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开始中国央行降准意外占据了各大财经媒体头条,央行此举让中国更加坚定地占到了世界上的宽松阵营,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已表态说若经济放缓影响到就业政府会采取措施,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上周六也表示,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策放松的空间更大。
中国人民银行周日宣布,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降准是2008年11月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昭显迫于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现实,稳增长正成为中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全球降息潮”或再度来袭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随着通胀不断下行的风险积聚,增速更是低于预期,这也为全球央行的刺激措施增加了“弹药”。
数据显示,亚太地区整体通胀从2014年中期的3.4%下降至2015年早期的2%左右。穆迪预计,通胀增速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放缓至1.4%,这也是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速度。
市场上众多观点认为,低油价是通缩风险加剧的主要“推手”,且低油价实则对部分原油进口国利大于弊,但不容忽略的是,亚洲各国的核心通胀也在放缓,“这就说明亚洲各国的负产出缺口也在作祟,因此适度的刺激措施就在所难免。”FarazSyed如此评价。他认为,根据上周数据,亚洲各国启动降息周期的可能性加大。
穆迪就各国情况作出了分析。例如,印度滞胀的趋势恶化,批发价格在今年2月同比下降2.3%,预计印度央行可能在6月底前降息;中国3月经济数据不尽如人意,如果要确保实现7%的增速目标,则降息、降准势在必行;在其他地区,澳大利亚央行可能进一步降息。三月季度CPI报告将要公布,澳大利亚通胀数据可能同比下降1.1%,远远低于澳大利亚此前2%~3%的预期目标。
统计显示,2015年年初至3月,开始实行降息(或降准)以及量化宽松(QE)政策的央行依次包括埃及央行、印度央行、秘鲁央行、瑞士央行、丹麦央行(共4次降息)、土耳其央行(共2次降息)、加拿大央行、欧洲央行(QE)、新加坡央行、俄罗斯央行、澳洲央行、中国央行(降准和降息)、瑞典央行、以色列央行。
月内或还有降息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首季经济增速录得六年新低后,央行随即公布释放资金逾万亿元、被市场认为是“史上最强降准”的猛药。分析预计,降准之后降息或在五一小长假前出现。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参加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时透露,中国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很大。更说:“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也有空间,我们的利率也没到零”;“空间肯定是有的,但是调节要精心,不是说有空间就一定要用或者用足。”言犹在耳,央行周日随即祭出全面降准及定向降准组合拳。
招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本次超预期降准或为弥补此前政策放松节奏过慢,表明政策放松已从“试探性慢跑”转入“狂奔期”。他指出,考虑到符合三农及小微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可再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许多银行的降准幅度或达150个基点。
交银金研中心高级金融分析师鄂永健坦言,除全面降准外,央行亦对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定向降准”措施,这体现了“结构性支持、定向调整”的政策意图。此外,下月一日起存款保险制度就将实施,本次降准超出预期的降幅,也是为存款保险制度顺利实施做出的前瞻性安排。
刘东亮说:“鉴于本次降准幅度较大,预计未来将迎来较有力度的降息,降息最快或在今年五一小长假前推出”。他并指,大幅降准配合大幅降息,可有力落实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同时后期财政政策的发力亦值得期待。
鄂永健称,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对存量债务进行置换的角度看,需要通过降准、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等方式改善银行资金供应能力。他判断,年内准备金率仍有0.5至1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降息则很大程度要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周小川在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重申,中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和通货膨胀走势进行适应性调整。但他亦警惕,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表明,货币政策可以为结构改革创造机会,但单纯依赖货币政策也会带来风险。
另据报道,二季度“稳增长”政策打响了第一枪。周末降准之后,高盛集团经济学家们预计,接下来降息的幅度将远大于上次。
宋宇等高盛集团经济学家在一份研报中写道,降准100个基点对于市场而言是个惊喜,有助于提振经济和市场的信心。
人民银行周日降准的决定,加之最近几周银行间利率的大幅下滑,标志着中国的决策进入了一个采取更有作为立场的新阶段之前的小步和大间隔宽松没能有效稳定经济,令人怀疑此次政府推动经济复苏的能力,相信接下来的宽松措施也有可能更有作为。
该研报预计,紧接着重大货币政策措施就是降息,下次降息的幅度要远大于上次。
今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5.35%、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5%。
本周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今天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外还对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对小微企业贷款达标的银行给予额外宽松。
此次降准的时机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是降准幅度超乎市场意料。市场预计此轮降准或向市场释放1-1.5万亿流动性。
高盛集团的经济学家在研报中表示,预计下次降息和本次降准之间的间隔会较小。进一步降准有可能,但估计不会在第三季之前。研报还估计,财政政策和行政措施也会加码跟上,营造全面宽松的格局。
今年一季度外贸、零售和工业等方面数据均大幅下滑。中信证券称,经济下行幅度逼近政府底线引起决策层一定程度的恐慌。
事实上,为“保增长”,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行政措施都已轮番上演。中国国家发改委在去年推出的七大重点工程包的基础上,将增加科技创新、结构升级等工程包。同时,国务院近日发文,要求通过简政放权、简化程序等措施,扩大内陆口岸对外开放,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此外,中央领导密集调研,督促各项政策执行到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周考察中国工商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时强调,要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开发性金融要加大对国家战略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放贷进度。
此前,他在重庆调研时表示,确保全面完成今年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的目标任务,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高盛集团的研报称,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汇率措施。
预计美元不会大幅升值,以此为基础预计,中国会让中间价对美元贬值。考虑到纳入SDR篮子的需要,贬幅可能会非常小。如此一来,贸易加权后人民币仍有可能升值,从而部分抵消其他政策宽松的效果。
李克强总理此前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不愿见到人民币贬值,政府希望提振内需。
降存准率有哪些意义?
据 FX168财经网报道,国际投行瑞银集团(UBS)经济学家汪涛和胡志鹏周一(4月20日)发布报告称,此举确认了央行保持银行间流动性充裕、基础货币稳定增长的宽松政策立场,预计未来几月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降息、扩大PSL、降准等皆有可能。
报告并指出,降准不仅可以提振市场和企业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限制货币信贷条件被动收紧,保证流动性和信贷充裕,从而抑制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稳定。
瑞银认为,中国未来几月货币政策会继续放松,可能的手段包括降息、扩大PSL、放松人民币贷款额度和其他信贷限制条件等,年内仍可能有一次50个基点的降准。而这些举措推出的时点取决于基础货币增长状况和国内流动性状况,这两者又受外汇占款的影响。
独立研究公司Redward Associates负责人Peter Redward周一(4月2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央行调降存款准备金率是对经济形势恶化作出的直接回应,但可能加剧资本外流,打击离岸人民币/美元。
Redward称“我们预计短期资本外流会加重,并会在美元/离岸人民币走势中反映出来,但鉴于国内市场人民币汇率受到中间价限制,我们认为离岸人民币汇率不会偏离太远。”
他强调,中国决策者不太可能推出类似2008年的“爆炸性”刺激措施。同时,鉴于银行间流动性“充裕”,一年期人民币互换可能跌向2.00%-2.50%区域,两年和10年期互换曲线变陡。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虽然迟到了但毕竟不能缺席,从流动性的角度,自2014年4月开始外汇占款已负增长,而今已持续近一年,趋势已清楚,MLF等期限与贷款严重错配无助信贷松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目前银行新增存款的资金成本均在5.2%左右,缴纳高额存准率后,成本已接近6%,导致信贷成本超过工业企业5%左右的利润率。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大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Helen Qiao表示:“此次行动是积极的,表明了中国央行试图抵消资本外流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且要稳定宏观经济。1个百分点的下调幅度表明了政策释放的程度,主要是受到经济增长的大幅放缓影响。”
澳新银行(ANZ)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Liu Li-Gang表示:“降准幅度比市场预计的更大,银行将会出现大量的流动性。不过这同样会为火热的股市助力。”
法兴银行(Societe Generale SA)中国经济学家Yao Wei表示,这很显然是对第一季度疲软数据的回应。Yao表示,中国经济将继续承压,增长稳定要到第二季度晚些时候才会有所显现。
Yao还认为,地方国债改革可能会停顿,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或将会有对房屋抵押贷款规则有进一步放松。此外他预计,中国央行在本季度晚些时候还会有所动作,甚至包括降息。
中国央行还宣布,在此普降存准率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上述额外降准在彭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Tom Orlik与彭博经济学家Fielding Chen看来,此次放松有了一丝“改革的味道”。他们指出,在经济增速疲弱和中小企业风险高企的情况下,可以理解银行将国有企业视为更安全的放款对象。
他们写道:“一如以往,强增长的代价是结构性改革的放缓。”
降准之后,市场关注的就是何时降息了。
对此,民生宏观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降准来了,降息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DF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