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发布的民新指数显示,宏观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制造业民新指数(PMI)震荡下行,目前降幅有所缩小。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新PMI指数表明,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总体继续收缩,但下滑态势有所缓解,表明宏观经济呈探底企稳态势,政策效果初步显现。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王庆对本报记者表示,民生新供给制造业综合指数综合了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存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
调查结果显示,制造业民新指数(PMI)在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震荡下行,并自2014年12月以来持续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2015年7月为42.5%,连续3个月下滑,但环比降幅持续缩小。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8.5%,较2014年9月份下降13.9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下行。
企业订单数量趋于减少,出口订单有所好转。7月份,民新制造业企业新订单指数为38.9%,自2014年12月份以来持续低于50%,较2014年9月份下降13.6个百分点,本月环比降幅较上个月收窄1个百分点;出口新订单指数为45.5%,虽连续六个月低于50%,但近两个月持续上行。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37.8%,较上个月下降4.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新订单指数为40.2%,结束前两个月持续下滑的态势,较上个月提高2.2个百分点。
融资难依然存在,但获得银行贷款难度有所下降。7月份,民新制造业企业总体融资情况指数为42.5%,自2014年9月份有调查数据以来连续第11个月低于50%,近4个月以来持续下滑。民新指数显示,总体融资成本升幅趋缓,银行贷款利率水平有所下降。7月民新制造业企业总体融资成本指数为50.8%,是仅次于2015年5月份的历史次低值。其中,银行贷款利率水平指数为43.9%,连续5个月低于50%。
企业原材料存货仍处低位,但备货意愿有所增强。7月份,民新制造业企业原材料存货指数为42.7%,仍处于有调查以来的较低水平,但在前两个月持续下滑之后止跌回升,本月环比上升1.8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企业存货指数为46.1%,较上个月下降0.3个百分点,环比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
王庆表示,民新指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大困难,预期指数持续下降,表明未来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企业资金状况总体趋紧。产品销售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盈利水平未现改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意愿偏弱。市场需求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民新PMI指数是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民生银行联合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宏观经济综合数据。贾康表示,民新指数与实际宏观经济状况基本一致。从已编制的11期数据(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看,民新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指数趋于震荡下行,与实际宏观经济状况基本一致。“民新指数的样本企业主要依托于民生银行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客户资源优势,小微企业占总样本的60%。这些企业往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更为敏感,也更好地体现民新指数的经济晴雨表作用。”
(责任编辑:D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