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以来的新高,且涨幅比7月份的1.6%略有扩大。
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涨幅比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其中猪肉、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6%和15.9%,分别贡献CPI上涨0.59个百分点、0.46个百分点,合计影响CPI上涨1.05个百分点。
根据同比数据可知,CPI创12个月以来新高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有所扩大。由于部分地区高温、暴雨天气交替,影响了鲜菜的生产和运输,导致鲜菜价格大涨,与猪肉价格上涨重合,使得CPI涨幅扩大。
接下来的第四季度,在此轮“猪周期”下,由于供给因素导致的生猪价格上涨趋势不改,且会超过上一轮的价格高点,加之同期叠加的蔬菜价格在冬季将持续上涨,所以CPI涨幅仍会继续攀升,但CPI全年涨幅突破3%——中央政府既定目标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CPI创下12个月以来的新高,其实对通胀的担忧却无虞,但通缩态势不减。支撑该判断的缘由在于: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这已是PPI连续42个月同比下降,其中多数行业价格均出现下降,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等尤甚。
既然通缩态势鲜有改善,宏观政策取向不会发生根本逆转,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稳增长政策持续加力,笔者列举的理由如下:
其一,9月1日公布的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下降到荣枯线以下,8月份PMI创3年来新低。
其二,需求不足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采掘工业价格下降20.9%,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11.1%,加工工业下降4.9%。
由此预示着经济仍在继续探底,这无疑加剧了中央稳增长的压力。基于此,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一批稳增长措施,包括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确定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制度等。成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目的是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定向调控,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精准发力。从历史经验看,此举对于拉动项目投资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既然经济增长压力仍存,那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较上年同期和上月末分别回升2.2个和2.1个百分点;当月新增贷款1.48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有利于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内需的支持力度。有机构预估,今年8月份新增贷款仍将保持大约1.1万亿元的规模。
笔者简单归结,CPI涨幅扩大,但通胀无忧,通缩压力持续,无疑导致经济运行承压较大,虽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但政策效应已有递减之势,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接力。
(责任编辑:D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