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IC是新加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官方说法称其管理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 “全球经济下滑还将持续一段时间,GIC或任何大型投资者都不可能重现过去20年所达到4.5%的回报。”陈庆炎表示。 去年9月,GIC发布了首份财报。该年报显示过去20年,GIC的每年平均投资报酬率以新元计算为5.8%,以美元计算则达7.8%。考虑全球通货膨胀因素后,GIC过去20年的实际每年平均投资报酬率为4.5%。 2008年3月之前,GIC分别向花旗和瑞银注资180亿美元。据彭博社统计,在2007-2008年期间,GIC和淡马锡向瑞银、花旗和美林等知名金融机构注入了约240亿美元的资本。 实际上,有分析师指出,从去年GIC向西方金融机构大手笔注资之后,它就频频在公开市场抛售所持股份。 据港交所资料,1月6日,GIC席位减持中信1616集团好仓77万股,每股平均价1.011港元,持股量由8.02%降至7.98%;1月7日,GIC席位继续减持方兴地产好仓313.6万股,每股平均价2.143港元,持股量由6.06%降至5.99%。 “GIC目前正在改变其投资策略,以提高回报,主要是减少持有发达国家的股票和投资,转而投向新兴市场与私募股权。”新加坡经济师ALAN CHAN对本报记者表示。 GIC年报显示,该公司的投资组合中,有44%投资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股市,而房地产、私人股权和其它资产投资则占其投资组合的25%。 “投资环境日益艰难。控制通货膨胀的力量纵横25年之久,曾经带动全球资本市场的繁荣,该趋势如今似已告终。”GIC首席投资官Ng Kok Song在年报中表示,此前,GIC的股票仓位约在50%,到2008年已降至44%,私募股权与房地产等另类资产的投资比重则由20%升至25%。 非杠杆投资者“上位” 日前,陈庆炎曾公开表示,在银行杠杆和对冲基金失败之后,主权财富基金等“非杠杆全球投资者”未来将对稳定全球金融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杠杆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破裂和房地产泡沫中已经遭受到重创,”陈表示,“同样,因借款限制趋严使得对冲(避险)基金和私人直接投资基金的活动将进一步受限制。” 据彭博提供的数据,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全球金融机构已经流失了1.06万亿美元的资产;研究机构Trim Tabs和Barclay Hedge的研究数据显示,对冲基金资产在2008年中下跌了48%至9884亿美元。 陈庆炎表示,“当前股市和房地产都处在极端不稳定中,那些真正拥有资金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非杠杆全球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将在稳定和最终恢复的资产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7年达沃斯形成的共识是,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经理人是金融市场新的主导力量。而在2008年,人们流行的见解是,主权财富基金处于上升势头,将会对全球商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新加坡金融分析师陈木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当地媒体报道,新加坡政府正在考虑首次利用外汇储备来阻止经济下滑。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上个月表示,动用外汇储备来拯救经济是一个困难的决定,但目前的经济形势使新加坡政府不得不这样做。 截至去年年末,新加坡外汇储备总计为1742亿美元,包括由GIC和淡马锡所管理的资产,新加坡财政部长尚达曼前不久曾表示,由于上述主权基金的投资分散,两者的表现都优于2008年全球股市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