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瓶颈,“造血”加“输血”:金融助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投融资体系单一,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一直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的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基本是单打独斗,很少获得资本等外力,而单靠自身积累把企业做大做强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阿凡达》的投资高达5亿美元,全球票房也超过16亿美元,强大的投融资体系是其得以顺利投拍和发行的关键。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大投入、大产出、高风险、高回报的新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化产业还用“小米加****”显然不行。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央果断决策,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顺利出台。 目前,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文化主管部门已分别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签订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深圳华强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城市舞蹈团、杭州宋城、俏佳人传媒、黑龙江冰雕等47个文化产业项目已被银行受理,申贷总额近80亿元,有些项目已开始放贷,并享受优惠利率。 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北京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2008年,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上亿元的多项目电视剧打包贷款,成为文化产业版权质押贷款第一单。截至今年5月31日,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累计发放文化创意产业贷款1630笔,贷款金额合计约160.55亿元。力度之大,是空前的。 金融的“输血”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天创国际演艺公司总经理曹晓宁说,2009年《功夫传奇》去英国演出时从北京银行贷款100万美元,收购美国剧场的资金正在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所以说,《金融指导意见》的出台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文化企业上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2008年至2009年,共有4家文化企业在境内A股上市。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司司长范卫平表示,总署将支持那些符合条件的出版企业上市融资,目前中南出版传媒等几家企业正积极筹备上市事宜。 美国经济能靠“三片”——“芯片、大片、薯片”傲视天下,中国为什么不能?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尊重规律,扎实推进,中国文化产业一定会像朝阳一样光芒四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