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黄希韦 在过去一周里,全世界资本市场都在驻足观望美联储、中投和大摩这三者上演的“匪夷所思”的游戏———按照三年前的协议,中投转股10%大摩股份、坐上大摩第二大股东的宝座,然而,美联储却为此举增加了一个前提,即中投必须承诺不能对大摩的运营施加影响,而中投应允。事实上,从2007年至今,中投投入大摩的资产已发生62亿元的浮亏。对于这个“有名无实”的第二大股东,业内人士想知道,中投与大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投斥巨资持有大摩股份,却被美联储剥夺话语权,成了一名典型的傀儡股东。”这句话是在9月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中投(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大摩(摩根士坦利集团)10%的普通股股权之后,一位国际金融学专家对《法治周末》记者讲出的。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美联储在声明中称:批准该协议的前提是中国投资公司承诺不寻求对摩根斯坦利业务的控制权、也不会寻求对其运营施加影响。中投对摩根斯坦利的间接投资是一种被动投资。中投不寻求、亦不接受一名以上的摩根斯坦利董事席位。中投对摩根斯坦利的投资协议还包括针对二者之间业务关系的一系列限制性条款。 事实上,在过去一周里,全世界资本市场都在驻足观望美联储、大摩和中投上演的这场“匪夷所思的游戏”。 “根据大摩最新披露的信息,共投资68亿美元、持股10%的中投目前位列该公司机构股东第二名。身居第二名机构股东,为什么就要承诺不寻求控制或放弃对该公司运营的影响?此外,被动投资究竟是什么意思?身为机构股东第二名,为什么不寻求多于一名董事的权利?”抛出这些质问的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太平洋研究院院长向松祚,在对中投自2007年投资大摩的始末作一番细致研究后,也未寻到合理解释。在博客里,他直言不讳:“如果中投不能给予清楚解释,我们就只能将此投资协议定义为'不平等协议’。” 网上,在各种不免愤激的评论中,“不理解”、“莫名其妙”等说法频频出口。 中投和大摩之间究竟为何如此纠结?中投甘愿做大摩一名傀儡股东、还是受到某种“挟持”?一场关于中国主权基金海外投资境遇的大讨论已然激烈展开。 难脱金融危机漩涡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投此番收购大摩10%有表决权的股份并非有意为之,实则并不得已。这源于3年前中投的成立及3个月后中投同大摩签署的投资协议。 据业内人士介绍,2007年,由于一向鼓励出口创汇,作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中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仍在飙升。同时,高层也意识到,在全球金融市场愈加相通的共呼吸时代,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美元呈现相对贬值的趋势,超出实际需要的巨额外储也可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全球金融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使得这些外汇以天文数字急剧缩水。 管理和使用外汇储备、成立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成为当务之急。 资料显示,2007年9月,将以2000亿外储为运营资本的特大型国有独资公司———中投登上历史舞台,肩负起保障中国外汇资产价值和长期购买力的重任。 向海外资产进行各种投资以参与全球金融和经济市场、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投资收益,是中投运营外储的方式。 2007年12月,挂牌仅3个月之际的中投开始崭露锋芒,对外宣布耗资56亿美元购买华尔街顶尖投资银行大摩发行的一种到期后强制转为普通股的可转换股权单位(到期后必须转换为大摩上市交易的普通股股票),期限为2年零7个月,转换目标价为48至57美元,约占大摩当时股本的9.86%。 然而,应运而生的中投却生不逢时。 在中投出征大摩的关键时点,以美资为首的跨国金融机构风险开始暴露。中投投资大摩后不久,形势急转直下,2008年9月,雷曼破产引发金融海啸,大摩也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股价一路下滑,公司性质也由原先的投资银行转变成商业银行控股公司。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大摩股价一度跌到每股6.71美元。 金融风暴让中投逐渐失去光鲜的外衣,变得尴尬无趣。 之后,在一系列注资、减持之后,按照协议,到今年8月17日,中投公司持有大摩约1.5亿股(含可转换股权单位对应的股份)。若按大摩2010年8月平均价格25.90美元计算,账面价值约为39亿美元。至此,中投对大摩将近3年、起起伏伏的投资,浮亏9.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2亿元)。 “投资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运作这样天量的资金更是难上加难。资金规模大当然很好,只是这并不能保证你能无往而不利。”媒体评论员柴桑表示理解。 然而,中投投资大摩的前景似乎终将难逃世界金融格局动荡的魔掌。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告诉记者,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全世界都要埋单,“我现在还没有看到受害者提出改变经营模式的强烈诉求。我希望可以改变,否则将来又会出问题的,虽然我现在的确看不清楚全球的经营规则将会如何改变”。 遭遇外国保护主义政策 “和大摩签约却不寻求影响大摩的经营,也不接受董事席位,把钱投资给别人用,结果却任人摆布,什么都影响不了别人……作为排位第二的大股东,如果不影响经营,也不寻求董事席位,完全是被动投资,是很亏的。”对于中投的纯财务投资傀儡股东身份,向松祚不免愤懑.他更是追溯到2007年买的那56亿美元的强制转为普通股的可转换股权单位,“在法律上,买房购买债券一般有双向选择权(如果股票上涨,买房可趁势将债券转股;如果股票下跌,买房可选择不转换成股票),中投和大摩签约强制转成股票,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万一股票下跌,不就亏损了吗”? 中投之于大摩,恰如刀俎之鱼肉。在向松祚的思路里,中投这笔海外投资协议从头至尾都让人难以理解。此般种种,让他不禁追问:“这份投资协议真正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中投作为中国国家主权基金,由于有国资背景,国际上许多机构和政府都对之产生疑虑。为了继续保有好不容易挣得的国际金融市场位置,中投往往不得不放弃投票权或者一再声明没有控制意图。这种投资掣肘,让人误会成散财童子、冤大头在所难免。”刘少军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国外政府会担忧本国重要行业被他国政府控制,或者揣度是否有政治目的或其他战略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直言,在现阶段,国家主权基金的投资行为并非一个纯经济行为。 瑞典贸易大臣爱娃比约林的话或许从反面印证了国外政府保护主义政策普遍存在的事实:2008年4月,全球金融危机浪潮中,急需用钱的瑞士为了吸引中投的国家主权基金投资瑞士,先是由瑞典商务参赞克拉克向媒体坦言对中国有设身处地的理解,“我们知道当前有一些国家,对中投采取让人失望的保护主义政策……”之后是瑞典贸易大臣爱娃比约林在访华期间的明确表态:“瑞典是一个自由贸易的国家,我们绝对向主权财富基金开放。” 正在金融危机中苏醒的美国,如今更是“不差钱”,保护主义政策自然占据上风。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外保护主义政策针对中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中投运作的透明度不高,难以了解其真实的投资原则和战略目的。 所以,即使美国法律规定“只要拥有超过4.99%普通股,就拥有公司重大事项的话语权”,拥有10%股权的中投,也依然被置于没有话语权的胶着状态中。 不过,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短时间内不可能收回。一边是国内猛烈的批评,一边是海外市场的质疑之声,中投若要走出尴尬境地,眼下急需做的,或许是对其与大摩之间的投资协议作出明确解释。“这既是对享有知情权的中国公众的交代,也给抱怨中投投资缺乏透明度的国外机构一颗定心丸。”向松祚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还善意提醒,中投市场化运作上的问题(比如中投高管由政府官员组成,无法完全市场化)最终应该解决,否则即便坚持留在国际市场,仍然不能避免今后投资失利的可能,“说到底,若国有企业身份不变,就很难像国际企业那样透明、高效、符合规则地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