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杨杨 贝祥(The Balloch Group)把自己变成了“鱼群”中的一员,如果这家新型投行以前是一条独自游泳的鱼。 国内FA领域的这个并购案引发了诸多猜疑:这家由前加拿大驻华大使贝祥设立的FA是否在中国市场也遭遇了成长瓶颈,以至于不得不通过全盘出售来凤凰涅槃?有接近人士也指出,贝祥集团在中国发展并不理想。 “事实并非如此。”贝祥(Howard Balloch)解释说,他是贝祥集团的创始人。单独发展其也能成长为一条“大鱼”,但与Canaccord这条大鱼一起游会加速他们的成长,“以便在竞争中胜出”。 主动合作 去年底,来中国考察市场的Paul Reynolds 遇见了贝祥。前者是Canaccord的全球CEO,他此次中国之行是为Canaccord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打前站。而此时的贝祥,也在思考“是否要寻找一个全球合作伙伴,以便在中国更好地发展”。 在国内的新型投行序列中,贝祥的优势显然在为跨境交易提供服务中介。据其提供的数据,过去5年中贝祥参与了40多起海外上市及后续发行项目。在中国已经发展十年的贝祥集团在Canaccord眼里,被认为是掌握了国内客户资源的。 贝祥之所以要寻找全球性的合作伙伴,背后恰恰是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彭博社截至11月4日的调查数据,中国企业今年在海外IPO所募集资金已经超过760亿美元;过去3年中国公司都引领了每年10月的美股上市热潮。此外中国企业也意图去海外投资,矿产、能源、生命科学、清洁技术等领域都是其目标。 机会面前,贝祥也有挑战。其如何为中国公司提供包括IPO上市、未来募资、吸引北美投资者等等的服务?无疑Canaccord也令贝祥眼前一亮,这家金融服务公司熟知北美以及英国资本市场,比如其有紧密的客户关系,替私人企业客户管理着超过14亿美元的资产。 尽管尚未进入中国,但其对中国企业并非一无所知。2006年以来,Canaccord主导或参与了诸多中国企业的融资,总量超过10亿美元。一个案例就是今年10月份,其帮助中国运动品牌斯舒郎获得了包括TPG、Partners Group以及ARC在内的投资,总计5500万美元。这背后,是其投资银行团队的3名成员每年超过20次的中国之旅。 “我们审慎考虑的结果,认为并购对彼此都是最好的办法。”Canaccord全球CEO Paul Reynolds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失去的、得到的 按照其与Canaccord的协议,“贝祥”品牌此后在国内投资银行领域将不复存在,“贝祥集团”成为Canaccord在亚洲负责投资银行业务的子公司。据本报记者了解,Canaccord负责亚洲投资银行业务的三位成员已经进驻亮马桥燕莎中心,而门上“贝祥集团”的标牌还未有改变。 与贝祥发展了十年的品牌相比,已经有将近60年历史的Canaccord显然认为自己的品牌更有影响力。何况这个未来的亚洲运营中心还要与Canaccord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其他团队通力协作,统一品牌。 刚刚从加拿大返回北京的贝祥,并不认为这改变了什么,“除了往返加拿大的飞行时间大大增加之外”。事实也确实如此,Canaccord方面也承认,贝祥将担任其亚洲总部的董事长,同时贝祥也成为Canaccord全球董事会的董事之一。 然而已经在中国运作了近10年的贝祥,就只值400万加元?这类新型投资银行的资产是如何估值的?“我并不知道。”贝祥说。 根据协议,400万加元只是Canaccord用以收购贝祥的现金成本;另外还将支付给贝祥核心团队1350万加元的等值股票。这部分股票将在5年的时间内逐步兑现,前提是“Canaccord在亚洲的营收达到1亿加元”的目标。 最最关键的是,这只是贝祥集团“我们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仍将独立运作。”贝祥说,他同时也仍是这只基金的负责人。2010年6月,其成立了贝祥大连成长基金,规模为5亿元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