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说中国式“大PE”: 采取“大生产”基金运营模式
  • 发布时间:2011-4-11 7:16:3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作者:林挺  

        国人做企业和坐车一样,喜欢“大”而不是“精”,看看满大街跑的各类SUV就知道了。中国的PE基金自然也免不了俗。最近听说好几个PE公司都成功募集成立了基金,规模都在20亿到50亿,实在是可喜可贺!这么多钱在手,可不是那么容易投得出去的,该怎样来管理大规模的PE基金呢?
      简单说,中国目前有以下几种“大PE”模式。

      模式一:“大生产”模式

      中国的大多数PE从事的基本上都是上市前成长期企业投资,这类项目的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额也就在几千万人民币,这就意味着一个几十亿的基金要在2年内完成投资,每年必须投资60个项目以上。这样的投资速度靠传统的PE基金运营模式是应付不了的。传统PE基金运营模式是几个合伙人,带一些投资经理,每个投资项目要经过至少2个月左右详尽的尽职调查,对每个受资项目公司做很多投资后的增值服务。因此,中国新出现的“大PE”多数都采取了“大生产”的基金运营模式。“大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遍布全国的项目开发网络:基本上已经覆盖到二线城市,每个城市有2到3个项目经理,每天到政府和各类园区进行地毯式扫荡。

      (2)流水线式的投资流程:按投资流程来设置团队和部门,各自分别负责项目开发、尽职调查、风险控制、投资执行、投后管理、基金融资等。

      (3)庞大的团队:由于(1)和(2)的原因,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员必须设置很多,上百人的投资经理团队现在已经出现好几家了。

      “大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带来足够多的项目源,缩短每个项目的投资流程,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足够多的投资数量。

      “大生产”模式的缺点也很突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每个项目的评估和把握可能会打一些折扣。做私募股权投资,需要对一个项目的行业、技术、团队、财务、销售、供应等等方面做动态的评估和分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一些是理性的,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标准和流程来控制和管理,但也有很多是感性的判读,是投资人根据经验、根据和企业家多次的交流和接触、根据由心底而生的某种感觉来决定的,这种感性和经验的判读,往往需要非常资深的投资人来进行才比较靠谱,而不是由刚刚工作了几年的年轻投资经理们来完成。其次,如果一个项目的投资流程中被分割成几块分别由不同的团队去完成,而不是由一个团队从头到尾完成,也会产生问题。第一,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产生失真;第二,不同团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自然会产生有差异的评估和判断偏向;第三,会产生没有团队可以对项目的成功或失败负责的现象,因为前端的可以推给后端,后端也可以推前端。最后,这种“大生产”模式也决定了项目的投资后管理和增值必然被忽视。项目管理和增值也是需要合伙人来牵头的,因为需要经验和资源,可是一个基金两年下来,上百个项目在手,要多少个合伙人来管理?试想一下,一个项目每个月见一次面是必要的吧?管十个项目每个月就要开十次这样的会,开一次会算上路途平均一天时间是需要的,那基本上十天就去掉了。一个月就二十多个工作日,还要看新的项目,还要开各种各样的内部会议,哪还有精力去做项目的投后增值服务?

      “大生产”模式的这些问题,必定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那为什么还普遍被采用呢?这还是由中国PE市场的特性决定的。中国的IPO审核发行环节重视企业的上市面而忽略企业的基本面,从而决定了PE基金在评估项目的时候都是按照发行审核的标准来掌控。而发行审核对上市面的评估大多是可以标准化的,所以“大生产”的模式就被制造出来作为大基金的运营管理模式,这也成了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PE”模式。在中国目前这样的IPO大扩容时代,企业只要一上市,就“乌鸡变凤凰”,企业基本面的风险就被成功上市给掩盖了,PE投资者也赚钱了,而且,即使企业上市后出现业绩下滑,二级市场的资本还会持续去投资这样的企业,通过一些“概念”的魔术,使得亏损企业都可能有几十亿的市值。在这样一个所谓的新兴资本市场里,“投机”的赚钱,“投资”的被边缘化,谁还会去坚守“价值”的理念呢?

      然而,资本市场趋于理性和规范的一天终会到来,作为一个有理想的PE投资机构,即使短期采取了“大生产”的大基金模式,也必须考虑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模式来管理一个庞大的PE机构才是可持续的。

 
·网络英语口语学习家园中期
·不用电的厨房空调寻求投资
·年产秸秆生物质燃料40万
绿腾生态名茶特许加盟
比比客全国火爆加盟招商
美慧净空气净化香薰招商加
加盟送等值教材——麦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