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帮助
  • 会员助手
  • IDC服务
  • “保荐﹢直投”是福是祸 上市成就谁的“饕餮盛宴”
  • 发布时间:2011-5-13 7:09:32 来源:文汇报
  • 作者:唐玮婕   

        高价新股的热烈发行架不住另一边众多打新者的深度套牢,破发连连之后终有人发出感叹———“一级市场把肉和骨头都吃光了,连口汤都要跟二级市场抢。”这话说得有点粗糙,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4月刚在中小板挂牌上市的贝因美就上演了一出“资本盛宴”。这家公司的IPO历程中涌现出众多知名PE、VC等投资机构的身影,数量之巨实属罕见。而公司的承销商平安证券,也以旗下的平安财智入股顺利分得一杯羹,投资回报率超过10倍。券商采取“保荐+直投”模式突击入股上市公司,自然可以让自己轻轻松松赚个盆满钵满,但身兼双重身份也招来了诸多质疑。

      上市公司背后的“大鳄”

      4月上市的A股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贝因美。翻阅一下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不但经历了五次增资、七次股权转让,股东名单更长得让人“眼前一亮”———入股的创投机构竟然足足有16家,既包括中金、平安、光大等国内券商“大腕”旗下的直投公司,又有一些海外投资公司,更不乏新湖控股、西子联合控股等浙江大牌民企或本土创投机构。

      16家创投“大鳄”手持同一家企业的股权,这在A股里可不常见,这其中平安财智更是以保荐机构旗下直投公司的身份,手握发行前总股本的4.91%,大捞了一笔。来自易观资本的统计显示,平安财智于2009年8月入股贝因美,投资6400万元持800万股,两个月后,由于转增,其持股数增至1880万股,潜伏近2年的时间后,按照贝因美42元的发行价计算,1880万股的市值骤升至7.9亿元,账面浮盈达7.26亿元,投资回报率达到了11.3倍。

      所谓“保荐+直投”,就是证券公司在做IPO企业的保荐人的同时,旗下直投公司又同时参股这家IPO企业。在4月上市的24只新股中,有4只新股出现券商直投公司的身影,还都采用了“保荐+直投”模式。

      直投迎“爆炸式”增长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20多家券商先后获得了直投业务试点资格,纷纷成立各自的全资子公司。根据规则,券商直投业务范围被限定在Pre-IPO,即只能对拟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并且“投资期限不超过3年”。

      券商直投的“爆发式”增长自然与获利颇丰不无关系。清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10日,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共有31家有券商直投背景的企业IPO上市。这仅仅是券商直投项目中的一小部分。据统计,仅中信、广发和国元等3家券商通过其直投子公司投资项目累计达71单,是目前已上市直投项目31单的2倍多。

      中信证券旗下金石投资直投的项目中,已有机器人、神州泰岳等6家企业成功上市,还有开山压缩机和九牧王已过会,8单项目总投资额为3.26亿元。目前,金石投资仍掌握着大量未上市的投资项目。与此同时,广发证券旗下广发信德也掌握着大量未上市项目。据广发证券2010年报显示,广发信德已投资27家公司,累计投资额为8.23亿元。

      然而,表面的风光让市场更为担忧,无论是保荐人先进入后将项目推荐给直投子公司,还是直投子公司进入后再将项目介绍给投行部门,“鱼与熊掌兼得”的券商显然存在着利益输送的空间。

      防火墙是否隔断利益输送

      对于直投,券商早就乐在其中,还总以“国际惯例”为自己辩解:国内券商的直投业务都以子公司形式独立运作,并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制度、防火墙制度,与其它业务进行了有效隔离。然而,这道防火墙究竟是否有效呢?

      “券商直投确实是国际惯例,国外券商把投行部门与直投部门的利益严格分开,考虑到自己的品牌、承销成本等,券商还会对保荐的企业进行甄选,因为如果退市就会对自己的声誉造成很大影响,”可是在中国退市机制并不完善,券商只要IPO能赚钱,投行不必为股票卖不出去而犯愁,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直投套取更多的利益。海通证券的分析师张崎表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少财经评论人士已接连对直投发出了质疑,认为一些券商以“直投”的名义突击入股,既当股东,又做保荐人,会破坏保荐机构的独立性与公正性,从而导致公司包装上市、虚假陈述现象泛滥。客观地说,将券商直投一棍子打死也不公平,但要避免直投沦为利益输送的天然温床,还是应该严格监管,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防火墙。

 
·工业测控—物联网项目
·网络英语口语学习家园中期
·不用电的厨房空调寻求投资
·年产秸秆生物质燃料40万
性用品加盟
比比客全国火爆加盟招商
SPR咖啡连锁加盟
绿腾生态名茶特许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