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熊凯 IPO只拿大单,有着“红顶”券商之名的中金公司,最近开始降低身段了。 这意味着,在新三板扩容渐行渐近之际,券商大佬中金公司也“按捺不住”,加入到券商新三板争夺战当中。 上述证券业协会人士是在日前向中关村企业推介新三板时透露该消息的,提到中金公司也申请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资格时,不无得意。 来自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19日,已经获得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资格的券商达49家,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国泰君安等一众券商大佬均包括在内,一线券商中仅缺失中金公司的身影。 如此“降低身段”之举,却是中金公司近来唯一值得一提的积极动作。 2010年以来,关于中金公司的人事动荡消息络绎不绝,投行、研究部门主力干将接连出走;今年时间已过半程,中金公司IPO业绩“零蛋”的现实彰显之前人事动荡的消极影响,这让有着“中国第一投行”之称的中金公司颇显尴尬。 而此次投身新三板的“平民化”举动,将进一步稀释中金公司“红顶”意味,势必有助于其在更广泛的市场领域开疆拓土。 与此同时,虽然新三板扩容仍“引而未发”,中金公司的加入,无疑是券商新三板争夺战白热化的最佳注脚。 中金加入新三板角逐 2011年6月14日,有关中金公司投行部经理丁栗森的一则办公室性丑闻在投行界传开,随即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这则八卦彰显了作为中国最有声望的投行,中金公司一举一动备受关注的程度。 除了八卦以外,更加能搅动业界神经的,还是去年以来中金公司的“离职潮”。 2010年一年时间当中,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贝多广、研究部(香港)副总经理沈建光、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A股首席策略师高挺先后离职。 2011年1月,中金公司策略分析师郦彬也步他们的后尘,宣布前往宏源证券担任首席策略分析师。 至此,中金公司的研究力量,主力丧失殆尽。 与此同时,其投行部门的人事动荡不可小视。 2010年12月底,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投行业务委员会执行主席、投资银行部负责人及董事总经理丁玮离职。 丁是中金公司投行业务的灵魂人物,自2002年加入中金后,几乎参与了中金公司的所有重大投行项目。 在此之前,在中金公司任职9年的投行部执行董事陆垠早已离职。 在人事动荡之后,2011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在IPO这一重头戏上交了“白卷”——今年以来,国内逾150家公司IPO,中金公司未出现在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主承销商名单之列。 而在此之前的两年,中金公司的IPO成绩还堪称“光芒四射”。 2009年,中金公司IPO主承销家数为3家,联席保荐1家,承销与保荐费为10.97亿元,在所有投行中排名第一;2010年,IPO主承销家数为5家,联席保荐2家,承销与保荐费为7.4亿元,排名第七。 不断下滑的IPO业绩,被坊间认为是中金的“贵族血统”在作祟——习惯做大项目,大国企,中小企业则少有涉及。 不过,日前有媒体曾披露,面对结构不断变化的资本市场,中金正在计划筹建专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融资部。 此次,中金公司筹谋新三板,亦可视为其发力中小企业投行市场的标志之一。只是,在这个投行业务的“红海”,面对众多无力承担高额费用的创业初期企业,中金公司的传统优势能否发挥,仍未可知。 新三板竞争日趋白热化 然而,无论是新三板还是中小市值的股票,都不是中金公司熟悉的地盘。 “与中金公司同时段提交申请的,还有十多家券商,多是中小型券商。”上述证券业协会人士介绍。 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曾经对新三板业务作出诠释:做市业务的核心在于券商对于公司的估值定价能力,优势不是与券商体量成正比的,是靠能力吃饭而不是靠天吃饭。“这就是我们中小券商最大的机会所在,未来中国券商的格局将因此彻底发生改变。” 尤其是目前券商加紧跑马圈地已呈白热化之势,而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圈地特征。 如长江证券与东湖高新区、兴业证券与福州高新区、东北证券与长春高新区、佛山高新区与平安证券等等,均形成首选的合作关系,各家券商在对应园区内储备企业数量远超别家券商。 低价和低门槛也使得一些没有地域优势的券商在新三板领域急速扩张。譬如,一般券商选择新三板预备企业,3000万营收是最低标准,收费基本都在100万以上,而某南方券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其公司的标准是2000万营收就可以谈,收费可以谈到80万元。也因此,该券商目前在各地高新区均有斩获,“遍地开花”。 一众券商极力扩张背后,这块蛋糕到底能有多大? 据广发证券分析师曹恒乾测算,当新三板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时,做市商收入将可达到135亿元,是2010年全行业收入的7.1%,再加上挂牌企业的辅导费用、再融资承销收入以及直投收入等等,新三板的推出,未来有望提升行业收入达10%。 如果与成熟市场对比,或许前景不止于此。 “我们主要着力点在于未来的交易、做市。成熟市场上,做市业务占到券商利润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程晓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