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PE造富效应被不断放大,PE机构被打上了暴利标签,一些企业担心“贱卖”让PE占了便宜,不肯轻易出让股权。“确实是好项目不多,而稍微好点的项目价格始终很昂贵。”一位PE投资人士如是说。
私募股权投资(PE)机构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全民PE”留下的后遗症——想投资却投不动。
“不是我们不想投,确实是好项目不多,而稍微好点的项目价格始终很昂贵。”一位PE投资人士向记者大吐苦水。他说,今年以来,他接触了不下50个项目,但推进却十分困难,有实质性进展的并不多。
在PE业内,和上述人士情况类似的并不在少数。有人将该现象归结为“全民PE后遗症”:经过一轮全民PE的地毯式搜索投资后,资质稍好的项目基本上都被割了一茬,好项目越来越难找;而另一方面,前两年还属于新生事物的PE投资,如今只要是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老板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不再那么容易被忽悠,因为价格谈不拢而放弃投资的情况十分普遍,也直接导致了PE行业整体投资进度趋缓。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投资市场活跃度较去年同期显著降低,共发生股权投资案例725起,其中,披露金额的598起案例共计投资121.14亿美元,同比下降35.4%。而这还仅仅只是行业面上的数据,对于去年投资彪悍的个别PE机构来说,今年的投资案例更是出现直线下滑的态势。以中科招商为例,2011年中科招商凭借其“加盟”扩张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38只基金,并在一年之内投资了高达111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百亿元,成为去年表现最为抢眼的PE机构。然而今年以来,除了在第一季度高调投资了天地一号、金山顶尖和尚风科技3家企业之外,却鲜见中科招商有公开披露的案例。据报道称,中科招商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今年以来中科招商累计投资的项目数量仅有约30个。
深圳一家知名PE机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去年底公司就确立了加大投资进度的策略,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结果并不理想。上述人士透露,投资减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价格,“稍微好点的项目价格都居高不下,目前普遍处于胶着状态,和项目企业难以达成一致。”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正是前两年“全民PE后遗症”的体现。近年来,一些稍微优质点的企业,动辄接触过几十家甚至更多PE机构抛出的媚眼,难免让一些企业老板产生奇货可居的心理,“海选PE”、“坐地起价”的传闻时有传出;再加上近两年来PE造富效应被不断放大,PE机构被打上了暴利标签,一些企业担心“贱卖”让PE占了便宜,不肯轻易松口。
可以说,后“全民PE”时代,PE机构正在经历一个行业的阵痛期。过去,许多PE机构靠吃一、二级市场价差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如今,随着新股发行改革推进,新股发行价格不再高高在上,而与此同时,项目企业的议价能力日益提升,PE吃差价的空间越来越小,这种模式难以为继。正如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所言,如今PE要保证投资回报率,就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挣成长性的钱。
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民PE”既带来了后遗症也带来了行业的收获——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PE机构和企业双方也接受了市场规则的洗礼,企业开始了解和选择PE,而PE也开始了向专业化的迈进。
作者:胡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