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这家最像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中国公司,如今真的开始向巴菲特模式靠拢。 在梁信军的看来,这是目前最好也是最为适合复星的生意模式。 从1993年的3.8万元起步资金,到现在净资产超过516亿元,复星用了20年的时间,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与产业布局,这是复星走过的第一步。 第二步,从去年开始,复星正式进军资产管理行业,自己做GP,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的规模与投资效率,“这一步大概需要再花10年时间。” 而在踏出第二步的同时,梁信军已经在构想第三步,并为第三步最为关键的转型做了一系列的铺垫,去年完成了财险、寿险、再保险“三驾马车”驱动的保险业投资布局。 2012年,在全年市场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复星旗下基金募资近100亿元,复星PE投资在A股套现13亿元,这一数字足以令国内一众PE机构羡慕不已。 截至2012年6月30日,复星集团管理资产为1580亿元,与伯克希尔集团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的总资产相比,复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追赶。 去年套现13亿元 投资时间和LP的退出需求是减持的主要原因。 理财周报记者经过统计发现,2012年全年,复星通过旗下5个PE投资平台,在A股二级市场32次减持7家公司累计4851万股,合计套现13.25亿元,是去年A股套现量最大的PE机构。 其中,复星化工医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减持8笔,减持总金额达到了9.1亿元,涉及水晶光电和海翔药业两家上市公司;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减持11笔,金额为1.53亿元,涉及东富龙和金城医药两家上市公司;上海复星平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减持5笔,金额为1.1亿元,涉及迪安诊断1家上市公司(上述三个平台属于复星医药PE投资平台);上海复星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减持5笔,金额为9688万元,涉及佳士科技1家上市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减持3笔,金额为5406万元,涉及复星医药1家上市公司。 涉资最多的海翔药业是复星化工医药投资的第一家企业,2003年复星化工进入海翔药业,持有600万股,成本仅为4.5元/股。2006年12月26日,海翔药业登陆中小板,发行价为11.56元。其后,在大盘进入牛市期间,海翔药业在创出28.4元新高后便不断走低,2008年11月4日甚至跌至3.89元。不过,此后海翔药业便跟随大盘在2008年底的反抽中创下30.26元的新高(2010年9月28日)。 而复星化工也抓住了这次机会,开始陆续减持海翔药业,截至目前,复星化工持有海翔药业比例从5.7%稀释至0.7%,收获颇为丰厚。 海翔药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复星股权投资的第一个成功范本,从此,复星在医药和化工领域的股权投资步子越迈越大。 投资海翔药业的复星化工医药投资为复星旗下第一个股权投资平台,虽然此前复星医药和复地集团都设有投资职能的事业部。 2003年,郭广昌和梁信军看好未来化工医药产业的前景,便找到拥有罗门哈斯(世界上最大的精细化学品制造商之一)和赛若金(医药公司)履历、同在复旦大学毕业的周林(微博)林,共同投资组建上海复星化工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7500万元。 其中,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6750万元,占90%股权;上海复星生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出资450万元;周林林出资人民币240万元,占3.2%股权;金重仁(谱润投资副总裁)出资60万元。 因此,在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复星是谱润投资的唯一LP,包括更为人熟知的复星谱润和谱润一期。 而经过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从2003年至2011年,与复星合作的三期基金共投资23个项目,共17.7亿元,截至2012年已有11个项目上市,3个通过股权转让退出,内部收益率为年化49%。这个数字,与复星集团提供给记者45%的IRR(截至2012年6月30日,已上市的PE项目)数据大致相同,这已是非常优秀的回报。 “对于项目退出,我们会考虑投资时间的问题,复兴化工医药已经成立9年了,投资周期已经比较长,其次,LP也有退出的需求。”谱润投资总裁周林林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这两个是减持海翔药业和水晶光电的主要动因。” 反周期投资 复星有产业上和平台优势,议价能力高,这是一般PE不具备的优势。 周林林告诉记者,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他就察觉到宏观经济下滑的趋势,而其时全民PE热的愈演愈烈,也让他对投资更为冷静与谨慎。 2012年全年,谱润并没有投资任何项目,“现金为王”。 对于2013年,周林林说,“可以去抄底了”。在今年前三个月,谱润已有多个项目在同时运作,进入的价格也相对合理。 虽然作为独立的GP,在运作与复星合作的三期基金中,谱润都是根据自身的投资逻辑去进行项目的筛选,不过,谱润与复星的投资逻辑却不谋而合。 [NextPage] 复星,这家最像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中国公司,如今真的开始向巴菲特模式靠拢。 在梁信军的看来,这是目前最好也是最为适合复星的生意模式。 从1993年的3.8万元起步资金,到现在净资产超过516亿元,复星用了20年的时间,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与产业布局,这是复星走过的第一步。 第二步,从去年开始,复星正式进军资产管理行业,自己做GP,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的规模与投资效率,“这一步大概需要再花10年时间。” 而在踏出第二步的同时,梁信军已经在构想第三步,并为第三步最为关键的转型做了一系列的铺垫,去年完成了财险、寿险、再保险“三驾马车”驱动的保险业投资布局。 2012年,在全年市场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复星旗下基金募资近100亿元,复星PE投资在A股套现13亿元,这一数字足以令国内一众PE机构羡慕不已。 截至2012年6月30日,复星集团管理资产为1580亿元,与伯克希尔集团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的总资产相比,复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追赶。 去年套现13亿元 投资时间和LP的退出需求是减持的主要原因。 理财周报记者经过统计发现,2012年全年,复星通过旗下5个PE投资平台,在A股二级市场32次减持7家公司累计4851万股,合计套现13.25亿元,是去年A股套现量最大的PE机构。 其中,复星化工医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减持8笔,减持总金额达到了9.1亿元,涉及水晶光电和海翔药业两家上市公司;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减持11笔,金额为1.53亿元,涉及东富龙和金城医药两家上市公司;上海复星平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减持5笔,金额为1.1亿元,涉及迪安诊断1家上市公司(上述三个平台属于复星医药PE投资平台);上海复星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减持5笔,金额为9688万元,涉及佳士科技1家上市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减持3笔,金额为5406万元,涉及复星医药1家上市公司。 涉资最多的海翔药业是复星化工医药投资的第一家企业,2003年复星化工进入海翔药业,持有600万股,成本仅为4.5元/股。2006年12月26日,海翔药业登陆中小板,发行价为11.56元。其后,在大盘进入牛市期间,海翔药业在创出28.4元新高后便不断走低,2008年11月4日甚至跌至3.89元。不过,此后海翔药业便跟随大盘在2008年底的反抽中创下30.26元的新高(2010年9月28日)。 而复星化工也抓住了这次机会,开始陆续减持海翔药业,截至目前,复星化工持有海翔药业比例从5.7%稀释至0.7%,收获颇为丰厚。 海翔药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复星股权投资的第一个成功范本,从此,复星在医药和化工领域的股权投资步子越迈越大。 投资海翔药业的复星化工医药投资为复星旗下第一个股权投资平台,虽然此前复星医药和复地集团都设有投资职能的事业部。 2003年,郭广昌和梁信军看好未来化工医药产业的前景,便找到拥有罗门哈斯(世界上最大的精细化学品制造商之一)和赛若金(医药公司)履历、同在复旦大学毕业的周林(微博)林,共同投资组建上海复星化工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7500万元。 其中,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6750万元,占90%股权;上海复星生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出资450万元;周林林出资人民币240万元,占3.2%股权;金重仁(谱润投资副总裁)出资60万元。 因此,在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复星是谱润投资的唯一LP,包括更为人熟知的复星谱润和谱润一期。 而经过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从2003年至2011年,与复星合作的三期基金共投资23个项目,共17.7亿元,截至2012年已有11个项目上市,3个通过股权转让退出,内部收益率为年化49%。这个数字,与复星集团提供给记者45%的IRR(截至2012年6月30日,已上市的PE项目)数据大致相同,这已是非常优秀的回报。 “对于项目退出,我们会考虑投资时间的问题,复兴化工医药已经成立9年了,投资周期已经比较长,其次,LP也有退出的需求。”谱润投资总裁周林林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这两个是减持海翔药业和水晶光电的主要动因。” 反周期投资 复星有产业上和平台优势,议价能力高,这是一般PE不具备的优势。 周林林告诉记者,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他就察觉到宏观经济下滑的趋势,而其时全民PE热的愈演愈烈,也让他对投资更为冷静与谨慎。 2012年全年,谱润并没有投资任何项目,“现金为王”。 对于2013年,周林林说,“可以去抄底了”。在今年前三个月,谱润已有多个项目在同时运作,进入的价格也相对合理。 虽然作为独立的GP,在运作与复星合作的三期基金中,谱润都是根据自身的投资逻辑去进行项目的筛选,不过,谱润与复星的投资逻辑却不谋而合。 [NextPage] 这种投资逻辑,不仅表现在谱润的平台里,在复星的其它投资平台中,也有所体现。 2013年3月份,复星动作频频,先是通过复星医药减持金城医药484万股,而就在前几天,复星集团便对旗下上市公司豫园商城完成高达2.89亿元的大手笔增持。这是复星入主豫园商城11年后的首次增持。 公告显示,复星医药对金城医药进行了两次减持,一次为397万股,均价为17.54元/股;一次为87万股,均价为17.88元/股,两次减持累计套现8518万元。 从价格上看,金城医药在最近创出了新高,而被增持的豫园商城却在历史低位附近,价格相对合理。 反周期投资,这种简单的投资逻辑被复星用得炉火纯青。 此前,分众传媒遭遇中概股做空危机,受到境外机构做空,股价大跌,而复星却在低位不断吸进。随后,分众传媒股价触底回升,复星也从中获益颇丰。复星自开始投资分众传媒以来,IRR回报超过50%。2012年底,复星通过支持分众传媒私有化,提前锁定利润7亿美元的丰厚收益。 而在Folli Follie和民生银行股价低迷之时,复星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去应对,“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相同的理念扩展到复星的产业布局和PE投资,复星投资的逻辑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产业处于上升周期之初,发掘产业投资的机会,以复星医药、复地集团、南京钢铁、海南矿业等产业投资为经典;二是在经济和行业周期处于底部阶段,进行大量股权投资,持有成本较低,在漫漫熊市中能维持较好的心态,如分众传媒、豫园商城、海翔药业等等。 最后,是复星特有的优势,也是梁信军所说的“友情价”。“复星有产业上的优势和平台优势,因此,议价能力高。这是一般PE机构不具备的优势。”上海一位PE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 在Folli Follie和Club Med的项目中,复星都能通过其在中国的资源,帮助海外品牌在中国扩展业务,实现快速的成长。这是复星投资海外项目最为显著的优势。 进军资产管理行业 自己做GP,替LP管理资金,这种模式可以避免使用过度负债的杠杆。 以复星化工医药为起点,过去20年里,复星都在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这是复星迈出的第一步。 目前,复星正在走出第二步,进军资产管理行业,自己做GP,替LP管理资金。“这种模式可以避免使用过度负债的杠杆,大概需要再花10年的时间。”一位接近梁信军的人士告诉记者。 2011年3月,复星在现有的PE投资平台上成立“复星资本”,是复星集团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主要面向国内外高端个人客户和大型机构客户。 迄今为止这个平台共管理6只基金,分别为复星保德信,规模6亿的美元基金,投资于受益于中国成长的非上市公司及已上市公司;复星凯雷,规模为1亿美元的QFLP基金,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复星创富,规模为15亿元人民币的PE基金,专注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物流运输等领域;复星创泓,规模为15亿元人民币的PE基金,重点投资城市化大趋势下的消费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高成长企业;复星房地产系列基金,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星浩资本,规模为37亿元的地产基金。 上述6个平台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多亿元人民币,复星资本作为复星的PE投资业务管理平台,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基金募集、投中管理、风险控制和投后管理工作。 去年,中国PE行业经历资本盛宴后进入“寒冬”,市场活跃度大幅下降,基金募资、投资与退出持续疲软。在激烈市场竞争与退出渠道收窄双重压力下,国内PE行业正逐渐进入深度调整期,洗牌与整合加速进行。 而PE投资的新秀复星创富在去年共投资10个Pre-IPO项目,投资总额4.5亿元人民币,复星创泓基金共完成投资项目5个,投资总额4.2亿元人民币。 退出方面,去年复星旗下PE共有4家实现退出,分别是利亚德、隆基股份、日出东方和永达汽车。 转向“伯克希尔”模式 复星集团形成了财险、寿险、再保险“三驾马车”驱动的保险业投资布局。 在踏出第二步的同时,梁信军已经在构想第三步,并为第三步最为关键的转型做了一系列的铺垫。 梁信军此前表示,在很多种生意模式中,巴菲特模式最为理想,也最符合未来复星要走的路。 “所谓巴菲特模式,最核心的就是其保险业务的浮存金,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供应,是伯克希尔·哈撒韦(BRK)成功的关键。”前述上海PE合伙人告诉记者。 因此,要获得低成本的保险浮存金,复星集团必须向保险进军。 2007年,复星开始介入永安财险,而截至2012年上半年,永安财险总资产达到人民币101.14亿元,同比增长13.3%;保费收入为人民币37.06亿元,同比增长11.2%;净利润为人民币1.67亿元。 2011年9月15日,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和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董事长Mark Grier宣布,双方合资的寿险公司已经正式得到中国保监会的批准。一年后的2012年11月,复星保德信人寿在上海开业运营,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复星集团占比50%,产品与渠道正在开发与拓展阶段。 去年12月份,鼎睿再保险(Peak Re)获得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核准正式开业。2013年1月9日复星国际有限公司和世界银行集团旗下国际金融公司在香港地区合资成立的鼎睿再保险公司正式开业,复星和IFC分别投资4.68亿美元和8195万美元,持股各占85.1%和14.9%。 复星集团形成了财险、寿险、再保险“三驾马车”驱动的保险业投资布局。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郭广昌提出的七个提案中,有四个涉及到金融保险业,复星旗下也已经拥有财险、寿险、再保险等保险公司等,去年又投资民生银行成为其董事,复星集团也正在悄然加速布局其金融保险业。 “BRK早期可以在美国保险业务分一杯羹,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美国保险产业的集中度很低。而目前国内保险产业集中度都很高,与此前BRK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国内保险集团反过来并购复星还差不多。”前述上海PE合伙人告诉记者,“因此,复星现在的逻辑是通过较少有人涉足的香港再保业务绕道进入保险市场,这是相当可行的。” “从产业集团公司向单纯做投资的巴菲特模式过渡,最大的挑战源于能否摒弃过往类似于GE(通用电气)只输出管理的扩张模式,及时砍掉规模经济下落后的板块,同时对公司的决策体系、投资体系、文化体系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探索。”前述接近梁信军的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作者: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