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年6月,UC优视以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高金额43.5亿美元,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然而互联网公司并购案例成少败多,推行大学文化的UC优视如何融入到阿里巴巴的“江湖”之中?
入职阿里巴巴一年,从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高德集团总裁,到阿里妈妈总裁,俞永福身上的标签在不断增加。看似受到马云重用,却并未触及阿里核心业务——电商。俞永福能否成为媒体口中,阿里巴巴的“储君”?
移动互联网大潮来袭,BAT在移动端的布局逐渐显现。作为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如何看待当前局势?
互联网创业的战场上,作为一名老将,为何在他的创业经里,运气比努力更加重要?
本期《创业记》格欣对话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聊聊入职阿里一年考。
人物介绍:
俞永福,曾被媒体誉为40岁以下“最柳传志的CEO”。
2001年,作为创业员工加入联想投资,负责TMT领域投资工作,历任投资经理、副总裁。
2006年年底加入UC优视公司,任UC优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4年,UC全面并入阿里巴巴,任阿里UC移动事业群总裁,任高德集团总裁。
2015年3月31日,正式兼任阿里集团旗下网络营销平台“阿里妈妈”总裁职务。
观点摘要:
去年互联网圈最大的事件之一就要数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了。而在早先的6月11日,阿里宣布全资入股UC优视,以43.5亿美元的数字创下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高并购金额。上市前频频投资布局、丰富产品线,阿里巴巴上市时的市场估值可以被增加。
回顾过去近一年UC与阿里的融合,俞永福给自己的成绩打了个90分,也坦言“对于自己是有遗憾的”,因为作为独立创业者还是有很多不甘。而扣除的那10分,在于“有一些事情应该做得更早更系统化”。当我追问哪些事情应该更早去做时,俞永福给出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
整合者和被整合者如果举一个例子,就像一个大哥哥和一个小弟弟。大哥哥是真的特别喜欢小弟弟想拥抱他,但你想这个小弟弟看到这么大个人来抱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后退、恐惧。那其实如果这个大哥哥想抱小弟弟,方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应该有两点,我们应该做得更早。第一个要蹲下来,让这个小弟弟有平视的感觉,而不是仰视的感觉。第二个就是沟通,所有这种思考要更平等一些。因为在业务思考上大家是共识的,就是如何让融合的业务取得更快的成功。
对话实录:
一、入职阿里一年考:给自己打90分
主持人:我们想先问一下您在加入阿里这大半年的时间内,主要做了哪几块的业务和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俞永福:应该讲的话,有三块业务吧,在过去的不到一年的时间。
第一就把原来自己的业务线UC相关的一些业务线,把它带好,做到更大更强吧。因为原来UC的业务线是5+1,分别是浏览器、搜索、应用分发、移动游戏和移动阅读。主要是这些业务的国际化,我们现在已经在移动浏览器和移动的应用分发方面完成了国际化。这是一个块,也就是说原来我带的业务。做了两个加法,一个加法是整个高德的业务,这是做了加法,从去年的7月18日接手到现在的话,应该讲我在这块业务上投入的精力,至少有60%的时间。第二个加法的话,是在阿里巴巴集团交流阶层委员会这个层面,其实这个对我来讲很重要,其实更多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如何去学习不同的行业,比如说电子商务,比如说互联网金融。就是大家怎么思考这些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学习。
第二个学习是,毕竟我们原来的公司是三千人的公司,然后阿里是个三万人的公司。所以说管三千人的时候和带三万人的时候,整个管理的一些思考思路和方法还是有较大的不同。就是阿里妈妈互联网推广的业务,这个业务的话,对于我今年来讲会是一个重要的,要自我提高的一个地方吧。因为毕竟阿里妈妈是几百亿的规模,占了阿里集团超过一半的收入。
主持人:那给自己这半年的成绩打个多少分呢?
俞永福:我觉得我能打90分吧。其实在过去的一年,我有三种角色。第一种叫做被整合者,第二个叫做自我整合。因为我作为阿里战略决策委员会member之一,因为我后来想一下,我觉得马总还是挺厉害的,也是挺狠的。就是让我自我整合,也就是说我用战略决策委员会俞永福整合UC俞永福,其实这是一个叫做自我整合的过程。第三个决策是带领高德的团队,作为整合者要完成新的整合。所以这三个角色,其实在我的内心,心力上还是有相当大的挑战。
而且我想到把自己作为一个创业者加入到大平台的时候,自己内心肯定会有起伏。作为一个独立创业者,你肯定有哪些地方是不甘的。所以对于2004年的决定,作为班长永福,我认为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决定。作为永福自己来讲的话,我觉得我肯定有很多的遗憾。所以心力上是很复杂的。第二个体力上复杂,去年有点像创业的早期,因为你想属于几个地方几条线,本身也是个体力活,出差的时间比以前要多了很多,而且很多都属于大飞抵,今天早晨起个大早飞过去,第二天要再飞回来,。脑力,因为它有很多的业务是我原来不熟悉的。比如高德,那这就是一个快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过程。
而且这个整合应该讲是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到现在为止超过千人规模的整合是没有成功的案例的。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发展太快,这个过程中你要整合成功就有两个标志,第一个就是这个业务市场份额,它的业务要高速成长。第二个这个业务品牌还要继续上升。过去的话超过千人公司是没有成功案例的。反过来像当年阿里整合雅虎是失败的。最近的案例就是百度整合91是失败的,所以说你能看到这个挑战。但是今天这个时间点我很自豪的讲,就是UC和高德的整合已经成功的实现了软着陆。所以这个我觉得还是挺自豪的,应该讲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所以说整体来讲我给过去一年打一个90分吧。
主持人:那十分扣在哪儿?
俞永福:如果让我再做第二次,我肯定认为有些事情可以做得更早一些,有些事情可以做得更系统化一些。
主持人:能详细讲讲哪些事情你会做得更早?
俞永福:其实站在整合者的角度来讲,其实他内心是非常希望,整合者和被整合者像一个大哥哥和一个小弟弟。大哥哥是真的特别喜欢小弟弟想拥抱他,但你想这个小弟弟看到这么大个人来抱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后退、恐惧。那其实如果这个大哥哥如果想抱这小弟弟,方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应该有两点,我们应该做得更早。第一个要蹲下来,让这个小弟弟有平视的感觉,而不是仰视的感觉。第二个就是沟通,所有这种思考要更平等一些。因为在业务思考上大家是共识的,就是如何让融合的业务取得更快的成功。
解说:去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全资收购UC优视,创下中国互联网最高收购金额纪录43.5亿美元。不过,从阿里整合雅虎,到百度收购91,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并购罕见成功案例。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UC如何融入阿里的“江湖”中?并未触及阿里电商核心业务的俞永福,作为阿里的“变量”,能否成为媒体口中阿里的储君?俞永福说,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
二、UC与阿里两种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主持人:因为我们知道在UC其实是一种大学校园的文化,所以大家会叫您班长,但是在阿里里面是一个江湖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一个花名,所以我们其实确实会很关心,这两种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是否顺利?
俞永福:第一个就是我带的业务,我都会把它改造为大学的文化,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带的业务本身都是偏技术型的业务。如果整个的互联网,我是把它总结为有三种不同的业务类型,一种是技术型的业务,一种是设计型的业务,一种是运营型的业务。永福比较擅长是第一类,技术类的产品。第三类也不是我擅长,第三类的话,比如像电商像社交,很多是一种运营性的业务,有很强运营的能力。你如果把它每一天都搞成双十一,那可能这个业务就太成功了,反过来就是在这种技术类产品里面,其实我觉得它的氛围,整体更像大学的宿舍,有它的年轻、青涩的一面,有它理性的一面,但是也有它很朝气很蓬勃的。
所以说你看我带的业务都很符合这个,比如高德,它典型是用技术和数据去驱动。阿里妈妈虽然是个推广业务,但是它一千一百人,也是一个技术和数据驱动的。所以说在这些业务里面,我更多会延入自己的风格,我觉得就是推进整个大学的文化,就要求更简单更阳光,战功的文化。这是一个层面。我觉得只有这种文化我更知道怎么样带队伍,我反过来觉得,我不会被完全的去同化。集团的其他同事也是说,永福你身上这个非电商气质,对我们很有价值。其实你千万不要被电商同化了。我觉得我就会那好,大家也希望这样,我就会坚持。
主持人:那我们其实看您进入了阿里的大体系内,从一个一家公司的一把手变成了团队一员,但是现在其实是很被重用的员,您觉得为什么您如此的被重用?
俞永福:第一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是很放松的,我不会为任何人打工,我不是说我要打工我要汇报给谁,我要在职业上要多高的追求,成为什么CEO等一些,这都不是我的追求。大家也能感受到永福这种放松的状态,所以说在沟通的时候变得更简单和直接,
第二个就是作为团队的一员的话,你一定要有能力的一员。这个有能力很重要是互补,就是搭班子特别特别重要的一点。因为整个产业发展很快,业务线又很宽,你希望某一个人成为super star,超级英雄,什么都懂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在班子里边有不同能力的人配在一起,这样的时候,我看你越看越美,你看我也越看越美,对于阿里集团来讲的话,其实是非常趋于这种非电商方面的,有能力的团队的。因为在电商领域,其实阿里发展十几年之后,是有很好的能力和团队的积累的。那你就看整个中国的互联网,其实已经进入一个双引擎的时代。阿里的引擎和腾讯的引擎,很有意思。
俞永福:移动端上百度已被腾讯和阿里落下
主持人:百度被落下了吗?
俞永福:百度其实在这时候里面已经被落下了,其实你看到这两个引擎的话,就是在两个纬度,一个在电商的领域,一个在非电商的领域。阿里是在电商领域很强,经济过去十年的发展,在非电商领域的话,其实是很有挑战的。但腾讯在非电商领域很强,但也用了十年的时间,在电商领域里面想有所作为,但最后的话其实把自己的业务交给京东,作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就你看到电商、非电商这两种经营和特质,它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所以说对于我来讲,我带了很多年都是非电商业务,这是是大家特别稀缺的。所以也是把基本上非电商的一些业务交给我打理。也是希望我更多的不同于大家的思考。
主持人:你刚刚说可能在这一轮新的浪潮中,百度有点被落下了。在这之前其实我也问过张亚勤,=当时亚勤的回答是说,我们在下一盘大棋,我们在投入人工智能,投入这些属于未来的科技。那您怎么回应他的这样一个评论呢?
俞永福:对于未来的话,每个公司其实都要有规划自己的未来,没有未来的话,那这个公司就真的没有未来了。那对于未来百度会继续去努力,成为用户更多的生活里边的一员,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想法。当然鼓励了。因为毕竟这种竞争,注意其实我觉得在国内,大家有时太避讳谈竞争,竞争是一个名词,竞争和敌人是两码事,竞争其实让产业,让整个企业和用户是三方受益。
加入阿里后高德不做O2O业务的原因
主持人:那我们知道在加入阿里之前,其实高德自己也尝试做O2O的服务,在加入阿里之后为什么又不做了?
俞永福: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是认为地图的主需求,或者说定位术业有专攻。我们的主需求其实满足用户的两个需求,第一个用户的出行需求,一个是满足用户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需求,这个我觉得没做好之前,不要做其他的事情。第二个方面原因的话,现在整个市场大家说的O2O我觉得都是出于商业的考虑。
一个是说如何通过O2O商业化,第二个通过O2O进行融资。这都是广义的商业,我觉得真正用户需要的O2O它需要一个慢火炖出来的,不会是这样的催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那这个高德如果把自己的基础服务做好了,能不能跟产业链这些人合作,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因为我有基本的判断和确信(音),就O2O产业是很难垄断的。你如果不是垄断,就是有很多的服务商,那好我把我的基础服务、出行服务、基于位置信息服务做好之后,我就可以选择跟哪些合作伙伴一起来合作就可以了,我有这个自信。
解说:随着互联网向传统行业的逐步渗透,汽车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移动终端。继北汽与乐视联姻,腾讯、富士康、和谐汽车三方宣布联手,百度声明要着手研究智能汽车后,宣布与上汽合作的阿里巴巴,在汽车业务上将会如何布局?
三、揭秘阿里汽车战略思路
主持人:前不久我发现在4月22日,您去上海,也是为阿里汽车站台。能不能用几个关键点来总结一下,您当时所想表达关于阿里汽车一些战略思路。
俞永福:其实整个阿里巴巴集团是看到了三个方向,整个汽车未来的一个发展和机会,在这三个方向做了分别不同的布局,第一个方向看到的关健词是汽车的电商。因为整个新车、旧车、零部件我们看到未来五年,从传统的销售的方式都会加速向电商的方式进行转移。阿里又拥有超过六千万用户的这种购买,相关领域用户这种数据,这是我们极大一个资产,所以说在今年新成立了阿里汽车事业群,这个业务团队的话,其实捕捉的关健词是汽车电商,整个把阿里内的资源进行整合。
第二个方向我们看到的机会,其实应该叫车联网,是整个汽车正在从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就像手机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变化的过程中。所以车联网关健词是主应用,主要的一些应用。我们认为汽车变成smart car之后,在车里面主应用,包括前端和云端两部分,在前端的话,最重要低应用一定是汽车导航,这个是高德的汽车事业部同事去承担的,它的品牌是高德。第二应用实际上是汽车里的音乐,这个阿里也有千千动听、虾米这样的团队去捕捉。在后端还有很多云服务。所以第二个方向关键词是车联网和主应用。
第三个方向我们应该关健词是互联网汽车,是汽车产品。我们一个判断是在中国很难出现独立的特斯拉这样的汽车厂商。在中国其实是互联网公司如何帮助传统的车厂做中国的特斯拉,我觉得这是我们一个判断。所以在第三个方向的话,就是阿里比如跟上汽的这种合作成立这种合资公司基金,这是通过云OS,其是是在捕捉第三个,互联网汽车产品造车。但是不是会独立的做,就是跟车厂合作。
主持人:为什么中国造不出来特斯拉呢?
俞永福:因为整个汽车产业链比手机产业链要复杂的多。我举个例子,手机的产业链的零部件是通用的,比如说芯片,比如说屏幕,甭管你哪家做的手机,这些零部件都是相互通用的。在汽车产业非常特殊,汽车产业零部件的通用性比手机要差的多,基本上是原来几大车系控制了自己的,比如说奔驰的整个零部件的体系,福特的零部件体系,通用的零部件体系。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纬度,即使特斯拉在美国,其实它在整个汽车里面所占的份额要小得多。所以说我们判断在中国,其实独立的做是很难的。但中国的汽车厂商反过来比美国汽车厂商有更大的优势,我们有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就好象中国的手机的普及率其实比美国还要更高,因为什么?还没有经历过固化,在全国的普及迅速上了手机一样,现在中国这种汽车的话,虽然在中国卖了很多。但是我觉得在整个汽车的产业链里面,中国有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新技术新模式,可能现在中国这种应用。
解说:打开俞永福的朋友圈,可以看见他的微信签名是,做一个永远有福的人。俞永福毕业与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毕业的他加入联想投资集团,2006年,加盟UC,担任CEO一职。在他的带领下,UC优势实现了连续三年超过100倍的业务成长。俞永福认为,创业的路上,运气比努力更重要。
四、俞永福:创业路上运气比努力更重要
主持人:我看到您的微信这个签名,叫做做一个永远有福的人。能说说为什么是这个签名吗?
俞永福:OK。好问题。这个其实也是我中间的一个心得,我觉得人什么时候才是幸福的呢,我觉得它具备了三个F他就幸福了。第一个是你的Friends,你创业你业务发展过程中,其实都是需要朋友的,你的合伙人,你要能够找到一个一帮人跟你一起干活,你想想这是多幸福的事。第二个F是Family,因为创业这个过程中,你后院会不会着火,后院是不是支持你这样去发展。有很多同志问我,永福怎么平衡这个比如说两地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其实我说很难平衡,为什么?每个人只有24小时,你不多一分钟不少一分钟,这时候你就是实际上有一个好的Family,理解支持你,这就是幸福的。第三个F我觉得其实,实际上是中文英文混合,师傅。因为每个人其实在人生的过程中,如果你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有能够找到自己的师傅,实际是让你个人能力提高的很重要。人很多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他不用天天教你,在一些关键的时候能帮你捅破那种窗户纸,你其实对于整个事业的思考,业务、产品等一系列思考就突破那个天花板,我觉得人在任何的年龄都想办法要找到自己的师傅,比自己高的人。
主持人:您觉得您在创业或者是您的事业方面,是福气、幸运的成分更多还是自己努力的成分更多?
俞永福:那我肯定说福气、幸运更多。
因为中国有13亿人口,努力的人很多。有运气走到最后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说在这里面努力等一系列的话,属于必要要素,但它不是充分要素,我是认为努力等勤奋等这些属于必要要素。所以不在这个纬度,不代替你努力了勤奋了就一定能成功。所以说最后影响成功的这个运气和福气还是很关键的。
俞永福眼中的马云:有着童心的大侠
主持人:OK。能不能给我们评价一下您眼中的马云,“风清扬”是个什么样的人?
俞永福:从2009年到现在,就是说这几个阶段自己理解的“风清扬”还是有较大的不同的。在2008年底2009年初第一次见到马总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我们在第二次融资的路上,所以那时候见马总,那都是仰望星空,大佬,那都是要跟马总合张照片,要把照片放在办公室那种感觉。这是在那个时代。今天的话,心态肯定是说是马总最年轻的一个合伙人,但其实是作为合伙人这种关系,所以说我有责任。所以从这个角度再观察马云马总的时候,我觉得有不同的味道。我觉得他身上的那个热情和激情,其实在这么多年依然保持下来,我觉得这还是挺神的。另外就从2009年认识到现在,我就看到他的商业上的一些直觉最后到把握那个机会,把握还是相当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