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一千次,也要找银行
在资本市场融资无果的情况下,太阳能企业的命运掌握在了银行业手里。
“几乎所有的银行信贷都亮起红灯,流动贷款、设备贷款全部关门。”超日太阳能董事长倪开禄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连国有政策性银行的国开行,自2011年初开始也停止了对太阳能企业用于生产制造的信贷,商业银行就更困难。
目前,中国银行已就光伏行业贷款做出风险提示,在信贷规模上对光伏行业“保持额度”,中国农业银行已将光伏企业划分为“支持、维持、压缩和退出”四类,对所有类别的企业基本都以存量为主,不再给予新增信贷。
一家光伏企业的CFO形象地说,过去能够融资的空间在腰以上,后来到脖子上,现在都快没到鼻子了,供给企业能够呼吸的空间越来越小。
为了获得国开行贷款,超日太阳能申请了将近一年时间。2011年9月,超日太阳能宣布获得国开行10亿欧元信贷支持,成为今年为数不多拿下国开行的企业。“仍要保持信心和希望,即便是被拒绝一千次。”超日太阳能常务总裁陶然说。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那些难以继续获得信贷支持的太阳能企业竟然并未破产。
原因在于中国以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为代表的银行信贷支持。根据里昂证券的数据,截止2011年6月底,中国主要太阳能企业的贷款已经翻倍至150亿美元,主要来自于中资银行。
过去三年的大量贷款,已让国有银行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对产业现状的悲观和企业债务风险的担忧,让银行不敢再继续为企业输血;另一方面,如果完全切断供血,银行又担心引发企业破产的多米诺骨牌,造成银行和企业“双输”。
“现在银行都憋在那里,不敢进去,又抽不出来。”一位农业银行支行行长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央企的钱,不好拿
没有市场就自己创造市场。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下游的电站开发,他们希望通过自己投资电站来拉动电池组件的销售。
在这样的心态下,大批制造业者开始涌入国内和国外的光伏电站开发领域。
就像此前为了解决融资难题而选择退市,结果又面临退市的融资问题一样;同样,制造企业为了促进产品销售而开发光伏电站,结果又面临光伏电站的项目融资问题。区别仅仅是换了一个说服金融机构的融资理由。
由于电站项目融资在中国仍是新生事物,金融机构一时难以完全接受,仅“用银行家听得懂的语言描述光伏电站的运营”就是件异常辛苦的事。光伏企业不得不再次调整目标,把融资对象从金融机构扩展至大型企业,主要是手握重金的央企。
在海外,航天机电找到了上海实业合作,由后者出资50亿元去欧洲建设光伏电站;天华阳光找到中材集团合作,双方组建合资公司去欧洲建电站……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国内,更多企业涌向了阳光充裕的青海,试图通过“建电站,卖电站”模式促进销售,回笼资金。理想中的买家主要是华能、国电、华电、国投等大型国有电力集团。
去往格尔木的飞机和火车上,随时能找到做光伏电站的人。太阳能制造企业用自己的产品入股,由EPC(工程设计、采购、施工)企业层层垫资,央企埋单,一个由三角债关系维持的电站团队就形成了。
2011年8月以来,疯狂的电站建设热潮短时间内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电站项目,在并网问题、上网电价问题均尚无解的情况下,大量五大电力集团无法“接盘”的项目将可能陷入困境。据业内人士预计,2011年青海省新增光伏电站项目达到1000兆瓦。
“央企虽然有钱,但是被国资委和外汇管理局管着,用起来也非常困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材集团的项目负责人说。
很难想象,在2012年,谁会是这场大跃进中的赢家,谁又能拿到那张象征生存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