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基于长远去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这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理念。
自1994年创立起,亚马逊就将电子商务当作一场马拉松长跑,在长达8年的亏损运营中打造了独步全球的三驾马车,除了声名显赫的网络服务(AWS)和Kindle出版业务(KDP),另一个更为隐秘的便是物流(FBA)。
当中国电商企业笃信“以快制慢”法则、以烧钱做广告换取竞争优势,亚马逊早就看到了电商的本质是零售企业,精细化运营是核心竞争力。
亚马逊中国的天津运营中心,是亚马逊中国的后台。对于电商来说,用简洁、清新的网页吸引用户购物是第一步,仓储与配送才是最关键的检验。
出入库动态平衡
简单来说,运营中心每天的工作包括入库和出库两个环节。就像过关一样,每件商品来到天津运营中心的时候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体检”——测身高、量“腰”围、称体重。只要在库房里,这些数据将一直伴随,直到出货。
亚马逊中国北部和西部区库房区域总监周涛说,在库房里,商品是什么并不重要,长、宽、高才是衡量商品的重要因素。根据长、宽、高,给确定每件商品的货品摆放位置、包装箱大小、包裹价格等。当这些数据扫描进系统之后,电脑与手持设备都会自动做出相关判断。
从收货到上架,商品一般需要花费1小时~6小时,而小家电需要与供应商面对面验货,最多需要花费12小时入库完毕。
在入库环节,亚马逊最值得称道的是一货一位、一货多位、多货多位的存储方式。表面上看,同一种货物会散落在不同地方,但却“形散而神不散”,借由其强大的IT系统,以及规范化的产品管理与流程,拣货员从来都不会找不到货。
这令同行羡慕不已,因为采用这样的存储方式可以最大化存储空间。而国内的大多数综合电商,往往根据货品的体积来划分存储区域,并且同一种货物往往堆放在一起。这往往形成一种现象,那些存储空间较大的地方无法让体积较小的货物存储。并且,畅销的品类无法方便地堆放在拣货入口,而只能放在原先划分的区域。
货物放入仓库后,只有用户下单,它才有了自己最好的出库机会。如果不幸成为滞销品,那么也会“被迫”出库,返回厂家。
亚马逊运营中心出库流程很细致,一共包括15步:打印订单、拣货、合并货筐、配货、扫描检验、扫描包裹、分拣、移动包裹、订单发货,以及调拨分拣、调拨包裹、移动调拨箱、调拨发货、返厂包装、返厂发货等流程。
拣货员在拣货时,会直接将打印出来的任务单用皮筋系在货物上,而如果订单需要有几个分仓来拣货,那么拣货员会将集合单系在货物上。拣完货之后,货物就来到了包裹处理的环节,每个客户的货物分别在一个货筐里,包装人员将这些货物扫描,并依据任务单验货。此时,IT系统会自动提示应该使用多大的包装盒,包装人员只需要按此进行包裹、贴上包裹单就可以了。最后,这些包裹就被放在传送带上,依次出库。
现在,亚马逊中国的网站上有28大类近600万商品。这些商品每秒钟都在产生购买,各个运营中心的订单量时时发生变化。拣货员何时批量拣货、订单何时发货,亚马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们的原则是达到动态平衡,运营中心就是一个水池子,我们要保证订单量的变化,与出库、发货的变化是协调的,让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一致,这样是效率最高的。”周涛说道。
据亚马逊天津运营中心总经理李希昌介绍,拣货员一次拣货1个小时,平均完成的订单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IT系统会根据当批用户的订单自动生成一条最省时、最有效的拣货路线图。拣货员只需要根据这条路线图,按照移动手持设备上的提示信息来拣货即可。
“即便是在同一个细分仓里拣货,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路径,拣货员会重复跑,影响效率。”李希昌告诉记者,亚马逊天津运营中心的库房很大,现在投入使用的是4.5万平方米,沿着各个分仓的共同大道走上一圈,需要花费近1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没有IT系统的支持,在入库、拣货、出库等环节,会因为行走而浪费很多时间。
据了解,亚马逊天津运营中心共有员工780人,其中30%是拣货员,8名员工负责自动包装流程,大约有20名的运营经理。“精细管理与标准化作业是亚马逊的优势。我们会细致测算某个模块需要几名员工,员工在任一环节出现疑问需要如何解决。”周涛说道。
除了利用机器、IT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亚马逊还使用人来进行管理。“各个运营经理要根据系统、订单数和员工数量,即时安排员工的岗位和工作时间,保证发挥整体的最大效率。”周涛告诉记者,这些非自动化的管理需要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