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别碰创业板”。
这是三年前《投资者报》采访一位千万级投资者给出的建议,当时他的主要理由是大股东限售三年,在此之前的创业板风险很难完全释放。
2012年10月31日,创业板将迎来开板三周年!现在看来,他的话可真是金玉良言。
创业板在开板的三年里,它经历了太多的冰与火,狂热与指责。在这样一个争议不断的市场上,不仅让大部分个人原始股东一夜暴富,而且养肥了以证券公司为首的不少中介机构和“火眼金睛”的创投公司,但在财富的另一端,还套牢了众多狂热的二级市场的投资者。
冰与火
2009年10月30日,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创业板正式开幕,当时仅有28只股票同时登陆创业板。
为了抑制首日新股的炒作,管理层特意采用了“密集发行、打包上市”的方式发行。
尽管当时中国股市处于阶段性的高点,但是市场对于新股渴望依旧,使得这28只股票的首日涨幅还是非常惊人,平均涨幅达到了106%,涨幅最高的金亚科技甚至高达210%,平均换手率为88.88%。
狂热的创业板市场并没有持续,第二个交易日起,很多股票就开始随着熊道连续下跌。直到目前(截至2012年10月16日,下同),仍有23只上市首日风光无限股票没有回到首日的收盘价,下跌最严重是乐普医疗,区间跌幅高达70%。
国内股市历来有“炒新”的习惯,创业板公司股本偏小以及被冠以高科技高成长股的概念,成为炒作新上市的创业板公司的最好理由,上市首日非理性暴涨常有发生。
这应该是创业板给投资者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创业板在三年时间里迅猛生长。公司数从推出时的28家扩容到现在的355家,平均每三天就一家公司创业板上市。创业板总市值也从最初1600亿元,上升到如今的8500亿元,增长了5倍。
投资者除了经历创业板首日暴涨、长期套牢的教训外,还经历了创业板公司的道德风险以及高科技上市公司业绩不稳定的经营风险。
创业板从推出至今,有很多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未获通过,如本已过会并成功网上发行的苏州恒久,因被指财务及专利造假,IPO戛然而止,今年的创业板申请公司新大地也是因虚增利润、隐瞒关联交易被终止发行。
不仅如此,即便是很多创业板公司在成功上市后,同样会因为各种问题遭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如巴安水务、华昌达、万福生科以及朗科科技等多家公司被查。
创业板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变脸,更是遭到投资者普遍指责。今年上半年,所有创业板公司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仅有2.91%,不仅低于此前两年,而且低于创业板和主板7.18%,其中,变脸最厉害的国联水产,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500%。
二级市场上,投资的收益更是让投资者难以接受,与上市首日平均成交价相比,355只股票中有296只收益为负,近100只股票价格腰斩,这些股票的解套时间恐怕会十分漫长。
利益“罗生门”
风险的另一面是收益,只不过创业板上的收益与普通投资者鲜有关联。因为创业板的大量利益都集中在原始股东、发行中介机构以及创投公司,尽管他们口头上或许不会承认这一点。
创业板开板以来,首发共募集资金2300亿元,首发超募资金为1300亿元。355只股票的平均首发市盈率为55倍,新研股份的首发市盈率高达150倍,汤臣倍健的首发价格高达每股110元。
相比较高额募资与超募资金,创业板公司三年的累计分红派现金额为152亿元,仅占总体融资规模的7%。
除了公司募集到大量资金外,创业板三年内大量的原始股东摇身变成了亿万富翁。据统计,这些股东的持股总市值达到3800亿元,有700多位持股市值过亿,有50位持股市值超过10亿。汤臣倍健的董事长梁允超身价达到75亿元(富豪榜单详见本报18~19版)。
另外,通过套现成为富豪的创业板高管也不少,三年时间创业板公司高管共减持1557次,总计套现62亿元。其中智飞生物的副董事长吴冠江套现金额最多,达4.56亿元。
借助创业板获益的,还有一个群体是上市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共从355家创业板公司获得发行费用总额161亿元,券商占了大头,获得承销与保荐130亿元,约占发行费总额的80%。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瓜分不少无风险利润(中介榜单详见本报20~21版)。
参与创业板的PE/VC(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也赚得巨额利益,统计数据显示,共有900多家机构分享了创业投资的盛宴,目前他们持股市值高达2500亿元,占创业板总市值的30%,远高于IPO(首次发行)股份的总市值(详见22版)。
涅槃重生?
对于二级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创业板肯定不是收获的舞台。
截至目前,创业板指数设立(2010年6月4日)以来整体跌幅为31%。跌幅远高于同期上证跌幅(17%)。如果考虑创业板指数设立前,或许这个差距更大。
面对这样的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应该更理性看待和应对。过去的亏损已经成为了事实,接下来需要关心的是未来。
也许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创业板还会受到限售股解禁潮的冲击,投资者需要关注的仍然还是投资的根本——企业业绩与股票估值。创业板中有公司业绩不好(甚至造假)、股票估值过高,他们的股价逃不脱下跌的魔咒那是活该;可有的公司业绩好,股票估值合理,并且诚信经营,他们的股价上涨也在情理之中。
三年过去,中国的创业板经历了从极度狂热到万夫所指,从最初创业梦想到所谓的创富温床,它同时也承载了太多的毁誉。回过头来看,创业板的光环早已褪去,在其中很多公司和股票将迎来全流通时代的时候,对于各利益攸关方来说,只有懂得有节制地获取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如果创业板的参与各方能够回归冷静和理性,如果创业板市场上能够多一些上述的好公司和股票,那么,它在三年之后迎来涅槃重生的机会同样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