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末,沪上的资产及
上海银监局今日发布的《2014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披露了上述信息。这份上海银监局第4次连续发布的《报告》介绍了上海银行业发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功能,并借上海自贸区和“互联网++”的动力,顺应“跨境、跨业、跨界”的趋势,所创造的最新成果,共集合了包括重要创新(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和一般创新(系统内的改良和优化,对本系统有良好的效果)等两个层次的798项创新。
这些成果分布在七个应用范围(支持重点行业、支持民生服务、金融消费者保护、上海自贸区、航运中心建设、金融中心建设、互联网+与信息科技),共计37个应用领域。
《报告》披露,上海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建设和服务民生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12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73.94亿元,航运产业授信余额2216.34亿元人民币,高新技术产业贷款余额1311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976.36亿元,融资租赁余额2639.42亿元人民币。这些信贷支持当中,有许多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随着金融市场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领域的新型业务取得较快发展。
《报告》显示,上海银行业持有的衍生产品名义本金余额为10.51万亿元,同比增长39.98%,高出全国同比增速近12个百分点,在全国银行业的占比为37%。其中,人民币相关产品的名义本金余额为9.16万亿元,同比增长48.4%;利率类产品余额增幅超50%,超过汇率类占据首位;贵金属期货业务和人民币期权业务也在快速增长。
《报告》显示,上海营造出的综合性、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繁荣了各类金融子行业,呈现出丰富的行业结构和机构类型,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向上海集聚。截至2014年末,上海辖内设立外资法人银行(含1家财务公司)共22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46家,异地外资法人银行在沪分行11家。外资银行代表处82家。全球六大洲均有银行在上海设立营业性机构。
商业银行总行在沪设立异地在沪持牌专营机构,包括票据、资金营运、信用卡、私人银行、贵金属、中小企业六大类总计14家。其中,2014年新成立了宁波通商银行资金营运中心和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共有本地法人信托公司7家;集团财务公司16家;金融租赁公司5家;汽车金融公司4家;货币经纪公司2家;消费金融公司1家。其中,增加上海上实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太平石化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共3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机构与功能集聚正在产生良好效应。
资产及私人银行实际管理资产总额达到2.68万亿,年交易总额48.39万亿,吸纳8279名员工就业;7家信用卡中心合计占有全国近50%信用卡市场份额。全年上海新设社区金融服务网点116家,基层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加大。
《报告》反映,上海银行业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应用信息科技优化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扩大服务范围、强化风险管理。电子银行交易金额替代率从27.01%大幅上升至41.25%,单笔交易平均金额从0.38万元上升至0.58万元。随着智能化手机的快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替代率更是大幅上升,分别同比增加124%、120%。在互联网商业环境下,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在服务电商跨境和集中收付、中小企业融资、共建销售渠道等领域涌现出很多创新金融产品。
《报告》展望,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新金融业态,根据上海实体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上海银行业将通过组织创新,不断提高综合化服务客户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经营能力。
上海银行业将借助上海金融市场和改革开放的优势“脱重向轻”:一是银行减少资本占用高的资本消耗型业务,走出过度依赖信贷规模扩张和利差的旧商业模式,自身实现轻资产运营。二是银行要提高向轻资产型企业授信的能力,其中主要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助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制度创新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可接受的抵质押物范围,设计更科学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优化创业投资的生态环境,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将以投贷联动和其他科技信贷模式、机制创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和管理好相应的风险,并将模式延伸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轻资产型企业。
(责任编辑:DF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