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资本 >> 浏览文章

排查股权质押风险股市波动 银行爱恨两难

2015-7-27 6:52:57东方财富 【字体:

从6月末到7月份,多家银行从总行层面布置各分行及总行营业部,对股权质押授信情况进行紧急风险排查。“表内外授信都要查,流通股和限售流通股都要查,质押率、警戒线、补仓线、追加担保措施都要
上报得很细。”

  股市一波动,在银行那头,至少有两样东西不得不降温。

  第一样,是股权质押业务。《第一财经日报》“愉见财经”专栏从多个消息渠道获悉,从6月末到7月份,多家银行从总行层面布置各分行及总行营业部,对股权质押授信情况进行紧急风险排查。

  “表内外授信都要查,流通股和限售流通股都要查,质押率、警戒线、补仓线、追加担保措施都要上报得很细。”某银行总行授信业务管理部门人士告诉愉见财经,存量贷款排查后,估计会对前期过高质押率进行收口,补设或提高警戒线、补仓线。

  第二样,是银行通过结构化产品进入伞形信托、券商资管、私募的理财资金。“现在的政策风向是去杠杆,我们并没有叫停这些业务,但产品设计上会把控更严。”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

  水落则石出。当股市一路向上,搭不上这趟快车的银行分行或相关部门,就要眼睁睁看着同级分行或同业们占领市场、领跑规模,获得总行和市场认可。做同业的、做公金的、做消费信贷的,甚至银行卡部门,不少在暗中寻求搭上资本市场快车的创新路子,以拉动经营业绩。当股市剧烈波动,二级市场流通股市值快速跌落,股权质押贷款、消费信贷等风险就会逐渐开始暴露。

  “纸,早晚包不住火。”上述授信业务管理人士说。

  股权质押贷款风险排查

  “我们已经下发排查表格给各个分行,要求他们重点上报质押了什么股票、质押了多少、批复的质押率、初始的质押率、警戒线和是否达到警戒线、补仓线和是否达到补仓线、达到警戒线采取的措施、达到补仓线是否追加担保等。”上述银行总行授信业务管理人士表示。

  该家银行的风险排查时间窗口为7月中。愉见财经致电多名消息人士,得知6月末开始,不少银行就集中要求分行排查股权质押业务相关风险,进行压力测试。

  “其实我们从股市涨过4600点开始,就提前意识到风险积聚,因此提高了股权质押业务门槛,本轮波动后更加严格了。”某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相关业务人士告诉愉见财经,今年年初,分行放出的股权质押贷款质押率最高到过7成,但眼下,新业务已经下调至3、4成。

  在这家股份制银行,部分到期贷款续贷必须另加担保条件,股权质押只作为补充条件。另据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分行人士称,对金额低于一定数量的股票质押贷款,到期后银行已经不予同模式续做了。

  此外,也有银行人士称,一些股权质押贷款本来没有设置警戒线与平仓线,但接下去都会设置。

  信贷资金流向何方?

  虽然股市波动触发了银行的风险预警,但从业务本身诉求来看,银行的态度是暧昧的。

  在股权质押融资方面,事实上,一些银行自去年开始就加大了上市公司股东的股权质押式回购业务力度。甚至有券商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称,此业务就是和券商的融资融券抢跑道,只不过券商融资融券给小客户,而银行针对大客户。

  愉见财经另从某股份制银行内部获悉,虽然早在2000年,中行就开办了业内首笔个人的股票质押贷款,但这一业务在银行业一直没有大面积推广。但今年第一季度开始,随着股市升温带动个人金融资产的累积,该股份行有从未开办过此类业务的分行开始了破冰,办出首笔个人股票质押贷款。

  同时,还有银行考虑在总行层面修订该行的《金融资产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把本来不在个人贷款质押品管理范围里的股票也纳入,与个人定期存单、保单、国债等一样,有了管理和操作细则。

  台面上,银行往往将此解读为:资本市场发展带来了企业和个人金融资产的增加,为了把股市的利好传导到实体经济,银行需要丰富金融产品来盘活客户金融资产,便于其进行消费,进行产业投资。但在私下采访中,不少银行人士并不回避,这些资金的最终流向很可能就是股市,或者间接一些,客户的金融资产被盘活,意味着他的流动性增加,手上的其他自有资金就可能被解放出来,合情合理流入股市。

  “总是这样的,房地产火热的时候,各种贷款用途的信贷资金,总有一批会最终流入房地产,股市火热的时候,则最终会流入股市。”上述银行总行授信业务管理部门人士称。资金总是逐利的,如果有公开投资渠道收益高于实体产业利润,资金就会明里、暗里都往那里流动,此前钢贸等行业出现空心化的根源也正是在此。

  在这一点上,股权质押贷款算不上什么特例,只不过因为贷款人已有大量上市公司股权,因此本身更可能有扩大股市投资的需求,以至于在十多年前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出炉之初,关于这是否是银行资金暗地流入股市通道的讨论曾红极一时。

  除此之外,企业间靠关联公司完成走账的贸易性质融资、个人的房抵贷,都是信贷资金挪用的高发地。业内有个公开秘密,以装修作为借款用途的房抵贷,大量不过是业主借装修为名盘活资产另作它用。这些贷款都是经不起查的,只要追索到资金流向的第二、第三手,甚至只要让企业提供一下贸易需要的增值税****,漏洞就会百出。

  愉见财经从某家浙江的城商行一名支行长处获悉,从去年开始,该行30万元以下消费贷款就“基本不审核资金流向材料了”,只要客户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收入证明,“消费贷款用途客户填什么就算什么”,以此借力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该行的消费金融业务。

  无独有偶,愉见财经此前从不止一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获悉,内部战略导向是趁资本市场向好,向客户推销信用卡分期付款功能。

  从监管出发,银行的信贷资金是不被允许流入股市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都要求严控资金流向,银行对贷款发放有受托支付和贷款发放专户的流向管理。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做过银行的人都知道,这一块是很难完全把控的,松紧尺度的调节弹性也较大。

  银行的“悖论”

  当银行们默契解读着监管的思路是股市服务实体经济,当上半年“改革牛”、“杠杆牛”一头一头出现,资本市场带来的业务可能性如同一地罂粟,危险而充满诱惑。

  “我们面临着一个‘悖论’。”上述银行总行授信业务管理部门人士表达了他的思考,“一方面,银行的存款大战、理财产品大战,使得负债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回暖仍显乏力,优质的资产越来越难找,银行根本扛不起这样的负债价格。”在他看来,要维持利差,“也只有在资产端开动脑筋”。

  6月末,部分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开价超过4.5%,已经超过同期银票4.2%左右的贴现利率;互联网金融宝宝类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跌破3.5%,但银行理财产品仍然可以维持5%。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轮调整前一路上冲的股市,成了银行表内表外(尤其是表外)寻求收益可观、风险可控资产的投靠。虽然也有先知先觉的银行们,在沪指突破4000点大关后就开始意识到风险的积聚了。

  其中,借由代客理财资金渠道入市的结构化配资、银行理财购买券商收益凭证和打了包的融资融券等,都是银行暗度陈仓的利润渠道。比如借伞形信托进入民间配资公司,银行收取的优先级利息就有7~9个点,在风控上,当劣后占比较高,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就具有偏债属性。

  而银行从这些渠道入市的资金,也远远大于房抵贷、消费信贷那些小头。由于走的是代客理财资金,就可以不受《商业银行法》对银行自营资金不得投资股市的约束。

  也正是由此,前述多家银行排查股权质押贷款风险时,对表外部分亦尤其关注。

  这部分资金规模有多大?普益财富在接受愉见财经采访时从目前存续的银行理财产品中筛选出与信托有合作的产品,筛选出投向中包含股票、基金、收益权、股权等的产品,共有2279款,按其计划募集规模进行估算,这部分产品规模为3.49万亿元,大概3.24万亿元来自于国有行和股份行(中小银行大多尚缺参与权益类市场的能力),若以其中银行投资比例平均为20%计算,目前仍在权益类市场的存续资金大概在7000亿元左右。尽管并不能明确误差有多大,普益财富表示这一估算数字已经相当保守。

  若看整个二季度,普益财富研究显示,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实际募集的资金19万亿元左右,其中一半是投向债券与货币市场。普益财富估算,若剩下的资金10%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股市,亦即整个二季度,涉及股市的资金在9500亿元左右。

  海通证券此前研究中则用另一种方式估算:市面上伞形信托5000亿元、两融收益权1500亿元、打新基金1000亿元、基金专户和券商资管等结构化产品3000亿元,理财资金通过这四个渠道入市规模保守估计约有1万亿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在进退之间,还有一种不会明说的“见风使舵”:哪种业务能大力发展、哪种业务要收缩谨慎,会看国家政策支持哪块市场,也看银监的风险预警发不发、检查力度大不大。

  以股权质押贷款为例,“当国家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我们的股权质押业务就会往多里做、质押率也会偏高,反之也是这个逻辑。”某股份制银行分行风险部门人士称。

  在他看来,当地监管部门如果相对较频繁检查股权质押贷款的资金流向,就意味着这块业务整体需要收缩,不看好资本市场过快发展;如果监管部门长时间不查,他们就会暗中默许一些灰色地带,多做这类业务。

  同样的逻辑是,银行们判断是否要收缩理财产品资金进入股市时,也会观察银监是否有意图配合证监严控各种灰色地带金融创新,也看各地银监局的风险偏好是否改变,及窗口指导是否来临。

(责任编辑:DF010)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