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公国际下调3只城投债评级,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然而,大部分投资者似乎没有注意到,在跟踪评级报告密集发布的6月份,共有近50家地方融资平台的主体评级被上调(含展望正面).
信用评级领域的“通货膨胀”,不断上演新高潮,连投资者都快麻木了。
评级业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最可怕的后果在于“劣币驱逐良币”,国内某评级机构高管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感慨:“大家都在上调,就你不上调,主承销商和发行人谁会愿意找你,那怎么生存?”
49家城投评级上调
据统计,2013年6月份,共有49家地方融资平台主体评级被上调,其中将近一半为地市和县级平台;同期仅有重庆交旅集团、内蒙古高新控股和石家庄城投等3家发行人评级遭到下调(含展望负面).
从上调评级所对应的评级机构来看,中诚信国际上调了15家,鹏元资信上调了14家,联合资信上调了10家,上海新世纪上调了9家,大公国际上调了1家。同时,2家评级下调举动由上海新世纪作出,1家由大公国际作出。
对于这一结果,一位评级机构研究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根据监管规定,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必须在6月30日之前公布,就评级机构的惯例来说,考虑到时间成本以及定期跟踪评级的准确性,一般都会集中在6月份发布跟踪评级报告,导致评级结果调整往往集中在6月份。
尽管如此,在宏观经济下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城投评级依然迅猛上移,不能不令人深思。多位银行间市场人士对本报记者称:“这些年来,随着中低评级发行人的不断涌入,评级通胀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只是没想到越来越严重。”
实际上,在去年6月末,共有28家债券发行人评级被上调,其中城投企业占据一半,包括富阳、海宁、滕州、邹平和诸城等多家县级市的城投企业。
“在混乱的市场秩序之下,评级上调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上述评级机构高管告诉记者,“举例来说,一旦某评级机构将部分AA发行人上调至AA+,其他发行人会跟着提出上调评级要求,这又会倒逼竞争对手跟着上调。”
上述高管并称:“每个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级别序列,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级别要求,一旦某些不符合要求的发行人被异常上调,我们的内部评价体系就会发生冲突,将面临同步上调其他发行人的压力,最终是评级中枢不断上移。”
另一名评级机构人士亦称:“近年来,在日益严重的评级‘通胀’之后,债券市场已经形成了以AA、AA+为主流的评级分布,评级低于AA的情形越来越少,AA-以下的则几乎灭绝了。”
大公国际“特立独行”
在这一波汹涌的评级上调浪潮中,大公国际显得“特立独行”。
实际上,大公国际不仅上调家数最少,还在近期下调了“09长春城开债”、“09九城投债”和“10襄投债”等3只城投债的评级。此外,仅有上海新世纪下调了“12内蒙高新债”,其他评级机构均无评级调降之举。
据大公国际跟踪评级报告披露,之所以采取降级举动,是因为上述三只城投债均以当地财政局的应收账款提供质押担保;然而,由于当地财政局未按协议将用于质押担保的应收账款支付至监管账户,导致质押担保失去增信作用。
大公国际的“硬气”,还体现在另一个案例上。大公国际日前还宣布,由于赤峰城投一直未向该机构提供跟踪评级所需资料,决定撤销“10赤城投债”信用等级评级。一家评级机构撤销一只债券的评级,这在内地资本市场还是第一次。
联想到近期大公国际在海外市场的一系列重大布局,其所作所为耐人寻味。
今年6月初,大公国际宣布,旗下的大公欧洲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通过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的批准,成功获得欧盟信用评级机构(CRA)执照,于2013年6月13日正式启动全盘欧洲业务,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家在欧洲注册并获得信用评级资质的评级公司。
随后,6月25日,“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正式在香港成立,由大公国际、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和俄罗斯评级公司共同发起组建。大公国际表态称,这是“国际社会推动改革国际评级体系的重要实践成果”。
(责任编辑:DF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