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源于内心的强大,一个“信”字足以道尽经济活动中所有合乎常理的行为和令人费解的事件。
企业自信可以通过投资策略和合法经营创造更多价值,万事俱备只欠资金;金融机构评估企业“自信”,在自信风险经营和管控能力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咨询、增信、融资等服务;金融监管部门为资金供需双方的“自信”和“互信”打分设档,以防止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产生。
不难看出,任何一阶段自信和他信的缺失,都会使经济活动难以进行甚至夭折;也不难看出,监管部门手持大矛和盾牌,守着合法合规的大门,对来客仔细甄别细细盘问,生怕漏网之鱼威胁当前稳定,使局面一发不可收拾。监管这个角色着实重要和尴尬,互相青睐有加的资金供需双方常常被棒打鸳鸯,脱离了自信的监管时时事事谨慎,“管则死,不管则乱”的情况却常有发生。
为何围追堵截,危险却防不胜防?为何一管再管,风险仍接踵而至?确定的是,一味加筑堤坝、不懂合理疏导的监管方式必然不能抵御金融洪流。监管机构总是试图通过业务、机构、高管的市场准入、十来天的专题现场检查、几十张统计报表的非现场监管,见微知著,通过抽查知悉各种端倪,却往往忽视了最了解金融机构和业务状况的恰恰是被监管对象,是那些长年累月坚持在这一岗位上的专业人士。所以,监管与被监管长期博弈,消耗了监管成本,消耗了人力物力,结果却大大偏离预期甚至适得其反。与其堵在瓶颈进退两难,不如转变思路,在监管上自信起来。
严丝合缝的监管不能带来自信,恰恰是自信缺失的佐证。真正的监管自信,不是事事报备处处管制,也不是听之任之,而是预留监管真空地带,最终通过他律走向自律。在市场尚未成熟时培育市场,在市场成熟时规范市场,在市场自我调节时放开市场。不可否认,放开利率是一种自信,放宽准入是一种自信,降低门槛是一种自信,简化审批是一种自信,创新监管是一种自信,推进改革更是一种自信。这些无一不为市场注入了活力,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监管是一门艺术,监管部门要做的是保护弱者,而不是限制强者;是保护公平,而不是限制竞争。市场主体需要开放空间自主做出理性的决策,监管部门这个“守夜人”不能肆意扼杀市场的造血细胞,而是要通过制定标准、能力提升、信息披露、风险揭示、征信系统、市场工具等手段,构建金融基础信息工程,作为信息流的集散地帮助市场主体进行判断,告知市场主体做出何种行为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以及造成哪些影响,稳扎稳打,逐渐放权,在不干扰市场创造力的基础上,帮助企业逐渐成长为有能力、敢担当、明责任、惜信用的成熟主体,让市场发挥规范行为、配置资源、奖优罚劣、惩处违规的决定性作用。只有把问题暴露在阳光之下,才能更好地消毒杀菌,而不是为了逃避监管一味掩盖,使隐患在阴暗的角落发霉变质逐渐成为风险源头。
当然,监管自信不是夸夸其谈,更不是纸上谈兵。监管自信的实现需要监管部门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注重监管能力的提升,注重准确研判市场、敏锐洞悉风险,注重与被监管对象的良好协调和有效沟通,注重培育市场、引导行为、教育投资者,当务之急是改变监管理念:对外部不经济的行为标线画圈、善加引导、适时干预,对市场可以自发调节的活动放心交给市场,能而不管,相信内部动力和外部竞争自然会使金融活动趋于良性循环。
真正的监管自信就是如此,具有监管的能力,清楚监管的责任,坐看金融多变胸有成竹,倾听市场心声了然于胸。信而不管,管则有效,自信监管,难得糊涂。
(责任编辑:DF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