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的东莞经贸局、东莞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总结了东莞转型的相关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全面推进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和重大项目招商机制的建设。
中国证券报:东莞一直在抓“三重”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推进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
东莞发改局:一是工作机制不断健全。通过部门联合督查、前期工作联审会办、下发责任告知书、建立重大项目退出机制等强有力的手段,有效促开工、督进度、解难题。二是加强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成立“市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关于加强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1+5”政策,实行“一站通”工作机制,实施“揽月行动”,举办首届世界莞商大会,成功引进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等重大合作平台,引进投资123亿元的中粮集团粮油食品加工园区、100亿元的华为终端总部等项目,为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三是谋划打造东中西三个新的增长极。举全市之力,以创新之策,积极打造东部的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中部的松山湖大学创新城、西部的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不断增强全市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证券报:在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方面,东莞做了哪些努力,未来有哪些具体方向?
东莞经贸局:一是不断优化增量,提升存量。推进“三重一大”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定全面推进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和重大项目招商机制,实施“1+5”招商引资政策,一站式解决项目引进、审批、布局、用地等问题。二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06年,我市出台了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十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使我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三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实施百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新增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增“国字号”科研平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广东 (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全市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增至15家。出台大企业扶持政策,已培育出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50亿以上企业22家。四是切实帮助解决融资困难。2012年出台新的10亿元融资支持政策,从工业企业贷款支持计划、债务融资支持计划、组建再担保公司、鼓励金融创新等四方面帮助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同时,支持设立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开拓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再担保等融资方式,不断创新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狠抓“三重”建设,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拉动内需,大力扶持民营中小企业,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努力加强运行调节,不断推进产业高级化,全力以赴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尤其注重在增量中调结构,注重现有企业的改造提升,注重大型骨干企业的培育发展,注重在创新中增强发展动力,形成转型升级与加快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中国证券报:东莞在新兴高科技产业方面的规划是怎样的?有没有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
东莞发改局: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东莞尤其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升带动作用。
(一)产业规划。2012年1月,市政府印发实施了《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选择确定了培育和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产业、太阳能光伏、生物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近期突破和长远布局发展相结合、分层次推进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太阳能光伏作为近期重点突破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中远期培育发展产业。
(二)扶持政策。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2008年以来,东莞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以及26个配套政策。2011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投入50亿元实施“人才东莞”战略。今年市委又出台《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对我市转型升级中需要的各类特色人才实行特殊的政策措施。“十一五”期间,东莞每年投入10亿元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十二五”期间,该项投入增加至每年20亿元。“科技东莞”工程的实施,加快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拓展科技合作渠道,一批关系城市未来的战略性、创新型产业项目纷纷落户,众多著名高校院所与创新团队竞相进驻,科技孵化和风投创投机构迅速增长,社会创新意识和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东莞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中国证券报:微观企业转型面临的机会和困难有哪些?东莞有哪些措施帮助企业实现转型?
东莞经贸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人才、土地等资源配置相对缺乏,融资难问题仍需继续解决。当前,我市正通过打造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松山湖大学创新城“三个增长极”,进一步发挥我市龙头园区、产业集群示范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等平台的优势,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产业集聚度,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水平,也为人才集聚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方面,突出扶优培强,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营造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优良环境,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型民营企业的“单打冠军”;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通过“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式,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在多年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111”工程的基础上,努力打造“莞商学院 ”,举办“莞商专题研修班”,不断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激发企业家新一轮的再创业和创新动力 ,以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施培育民营大企业特别行动和小微企业上规模工程;实施民营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推动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程序。创新融资服务,引导民间富余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责任编辑:DF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