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进行多场专题审议,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为题的专题审议中,国资国企改革成为了绕不开的话题。
根据前不久发布的“上海国资改革20条”,此次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实施分类监管,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类、公共服务类和功能类三种,三类企业在目标、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均有不同。
不过,在1月21日的专题审议中,多位来自国有企业的人大代表认为这一分类“还太粗”。“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像医院分外科、五官科,实际上外科还要细分很多类,普外科、心胸外科等等。”上海静安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喻亮说。
承担上海迪士尼项目建设的上海申迪集团总监陈萍也认为,对于区域开发方面的投资,投资回报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在国资增值保值过程中也不会即刻兑现。如果按照“20条”国企分类有关规定,竞争类企业的经营班子将面临很大的考核压力。陈萍建议,对这类事项进行制度性的安排,将国有资本投资到竞争类、功能类企业的投资回报考核单独区分。
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在专题审议结束后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改革是“一事一策”,未来国有企业的监管也会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行业,主要按照行业的管理办法来管理。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吕亚臣表示,国企改革“第一发炮弹”打出后,上海要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否则将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吕亚臣以安徽海螺为例称,2003年改制混合所有制模式后,海螺集团从当时销售不到60亿,到2013年实现了1089亿,这几年利润基本上在90亿-100多亿。
周波回应说,对于国资国企改革的问题,上海很明确的就是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重组的方式是市场化开放式的重组,没有设置任何的界限,因为我们这次说通过国资的改革促进企业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带动整个社会的活力。”
周波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改变原来所谓的简单划拨的模式。其以第一单上海勘测设计院和央企合作的“三峡集团”为例,现金增资达到70%,优势互补,但不是简单的划拨,完全按照市场行为在做,“还有第二单、第三单都是按照市场化的运作,希望可以整合全社会的资源、资产向优秀企业倾斜,更好地发挥作用。”
而在此次国资国企改革中涉及的国有资产收益和国有资产退出的问题,周波回应称,上述资金将会用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还表示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今年将会有一到两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进入实质性运转。
(责任编辑:DF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