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周岁”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取得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而优化区内的产业与人才结构的适配度作为确保自贸区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正日益得到各方关注。农工党市委为此开展了专项课题调研,建议在人力资源领域规划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促使人才现有存量向自贸区内转移。
农工党市委在调研中发现,相对于本市产业结构,自贸区只有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居主要地位,占比约为93%。而在人才结构方面,2013年自贸区内从业人员总数为28.61万人,至去年4月,自贸区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值为0.4。当偏离度大于0时,即表明在区内产业中存在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说明自贸区内存在专业人才队伍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失衡的状况,两者的结构不能相互满足发展需求。
根据调查,自贸区内产业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6大领域。大量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缺失成为了制约产业升级和发展的主要变量。农工党市委指出,这其中既有现有人才存量和质量缺乏的原因,更有受区内人才政策、法规及跨境流动的诸多限制的因素,使得区内所需的人才难以到位。
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与人才的匹配度?农工党市委认为,首要的是需要人才信息数据的不断更新与支持。建议在自贸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大数据工作机构,与相关院所合作对人才领域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进行顶层设计,为产业人才结构优化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此外,需要靠价格杠杆调节人才余缺,促使上海市人才现有存量向自贸区内转移,同时从境内外引入高端人才,优化产业人才结构。
(责任编辑:D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