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等案件频发、花样翻新,受害人往往汇完钱后才恍然大悟。因此,银行事先对账户进行防欺诈风险审核成为一道重要的安全屏障。目前,已有商业银行积极与公安等相关部门展开大数据合作,共同阻击电信诈骗的汇款问题。
电信诈骗案件年均增长70% 公众每年损失百余亿元
公安部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全国通讯信息诈骗案件从10万起激增至30万起,年均增长70%以上,每年因通讯信息诈骗导致的公众损失达100余亿元。
广东佛山警方盘点2014年该市电信诈骗案件,共发生电信诈骗案9400多宗,涉案金额高达2亿元。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北京因通讯信息诈骗犯罪导致群众经济损失就有13亿元,浙江近8亿元,上海为5亿元。
专家表示,银行往往是“挽救”受骗者的“最后一道防线”,银行应积极转变安全理念,积极配合阻拦被骗资金,不能眼睁睁看着受骗者的钱流进骗子腰包。
甄别诈骗汇款要靠大数据
“尽管一线员工防骗经验丰富,但甄别电信诈骗汇款的难度仍不小。”一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银行柜员告诉记者。
为此,已经有银行开始启用大数据防范。工行2013年底研发投产的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是银行首次尝试与公安部刑事犯罪侦查局展开的大数据合作,全国各级公安机关会及时向工行提供其发现的各类电信诈骗案账户。与此同时,工行还整合了金融同业、司法部门乃至一线员工提供的各类风险客户,收录多种类型的外部风险信息。
“不少骗子指挥受害人通过ATM进行转账,企图绕过柜员的提醒和询问。”工行外部欺诈风险管理处处长马旭东告诉记者,为全方位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工行于近日完成了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对涉案账户的全渠道布控。
也就是说,即便受骗子指挥,客户无论通过工行的网上银行,还是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甚至ATM等自助终端进行的转账汇款,都会受到筛查和风险提示,启动自动预警。
据介绍,截至2014年12月31日,工行已通过自主研发的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成功预警堵截电信诈骗4000余起,为客户避免资金损失1.02亿元。近一年来日均堵截资金超过20万元,最大单笔堵截金额达300多万元。
止付、冻结仍需提高效率
尽管部分银行有预警、员工不停劝阻,却仍有受骗人执迷不悟。在目前“储户存取自由,为储户保密”的银行服务条例约束下,较为现实的做法还是紧急止付、冻结资金。
“不过,涉嫌诈骗的账户冻结期限通常是6个月,除非有关部门再次走司法程序进行冻结,否则到期便会自动解冻,这些账号仍会被不法分子循环使用。”马旭东介绍,“此外,银行账户销户必须本人到银行网点办理,但目前这些涉案账户来源复杂,有的是伪冒开立,有的是违规出售,因此销户困难。”
记者了解到,遭遇信息诈骗3分钟内报警,是冻结、追截涉案资金的最佳时机,有可能资金实现原路返还。但目前警方、银行、受害人之间难以快速沟通,案件处理流程较为复杂,较难抓住“黄金3分钟”。
不久前,为提升涉案资金查询冻结效率,银监会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工作规定,提出对于手续齐全的涉案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立即办理冻结手续;而对涉案账户较多,需办理集中冻结的,银行应当在24小时以内采取冻结措施。
专家呼吁,阻击电信诈骗不能靠单打独斗,相关机构需要加强信息沟通,让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大数据合作。与此同时,应简化案件处理流程,进一步提升涉案资金冻结和止付效率。
(责任编辑:D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