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关于我国货币是否超发的讨论,成为近几年来业界和民间都在热议的一个话题。而“货币超发”和与其同步的信贷高速增长为何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并存则是一个热门的矛盾点。
“货币超发”和信贷高速增长
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高度关联
从我国的经济现实看,我国经济货币化率很快,其绝对值也很高。美国M2/GDP 比率从0.4 上升到0.8 经历了约46 年的时间,英国的货币化比率由0.5 上升到0.8 约经历了75 年时间,而我国同一指标从1978 年的0.24 上升到2011 年的1.80 仅用了33 年。M2/GDP的比率高于其他对比国家是有自身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因素存在,研究货币是否超发,就要关注M2高企背后的原因以及大量M2的流向。关注M2的增长,可以将M2分解成两个因素,一个是基础货币M0,一个是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M0增加的两大内在动因,一是外汇占款扩大倒逼基础货币激增;二是弥补财政赤字。而货币乘数方面则主要体现在我国一贯以来的高储蓄率。储蓄在银行体系中又会生成新的贷款,使得M2不断增大。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M2/GDP比率高企是确有的现象,并且有其暂时不可改变的历史和经济原因,但无论是与其他国家的对比还是对我国这种现象的分析都不足以证明这样的货币供应量就是过度的。首先,将我国的M2和美国相比的意义并不大,我国M2的统计范围较广。另外,我国的M2还包含所有金额的定期存款。其次,中国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近十年来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这说明我国企业发展需要的融资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导,贷款的增加必然会带来M2的增加,再加上我国的储蓄率支撑着中国独特的高投资、高进出口规模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M2的扩张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考量。
综上,“货币超发”和信贷高速增长是可以观测到的事实,但其背后的原因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高度关联。
信贷结构性失衡
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在M2和信贷总量都急剧增长的同时,融资难依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众所周知,融资模式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对于内源融资来说,获取这种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的融资方式需要企业具有良好的盈利链条,而对于外源融资来说,严格的监管和较高的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的条件很难满足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在信贷高速增长的态势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依然不易。从2009年M2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以来,中小企业贷款存量的增速按照季度同比与企业贷款总量增速、大型企业贷款增速逐渐趋同,其贷款的占比依然很低,维持在30%左右。这充分说明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而央行也运用了一些货币政策工具来鼓励中小企业贷款,包括2014年的定向降准等措施,可是,其收效却未能达到业界预期。
而信贷的结构性失衡则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盈利稳定,信用状况良好,是银行的优质客户,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政策向它们倾斜,因此对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来说,融资并不难。不过,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经常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这不是因为总体货币条件不够宽松,而是因为它们动用的信贷市场通常还有能获得更廉价信贷的参与者,或存在软预算约束,因此对高信贷成本不敏感的参与者,或可以用土地/房产作为抵押进入影子银行融资市场的参与者。
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成本高、融资规模小的中小企业先天性受到金融体系的排斥,贷款大多投向了大型国有企业。因此,尽管前述的“货币超发”和信贷高速增长的确存在,但中小企业依然难以得到满足其生产经营要求的融资。
中小企融资难须建立
完善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笔者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主要是企业外部融资体制,即市场化的融资体制。
首先是商业银行的政策调整,例如央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应定向宽松,鼓励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其规模不计算在监控总规模或存贷比之内;或是差别对待,例如2014年的两次定向降准,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或者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容忍度。
其次是对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方面,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场外交易市场的建立,使得一些不具有IPO资格,甚至是不具有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资格的企业能够有一个平台去进行股权或债权的融资。
第三则是加快发展诸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小型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来源提供有力补充。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尽管受到经济周期的压力其经营状况受到的影响会远大于商业银行,使得这个融资来源并不稳定,但随着小贷公司逐渐纳入监管范围,经营水平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逐渐规范,也能够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责任编辑:D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