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地方两会中,全国各省份普遍下调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事实上,这是在去年全国各省份除西藏外均未能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情况下进行的调整。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更重视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下,各地政府此举是务实和明智的。
既然高增长目标已经实现不了,向下适当调整,一方面可以避免年初目标定高了年底又落空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可以腾出更多精力、财力,抓好调结构和惠民生这两件大事。
调整经济结构既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过去粗放的经济增长结构,不仅严重消耗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国民的幸福指数。
目前,中央政府调结构的积极性很高,但在地方上却遇到了层层阻力,实际进展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目标,难以割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也下不了决心砍掉过剩产能。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表现,长痛不如短痛,只有尽早卸下产能过剩包袱,才能把精力、财力放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才能走上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实,调结构短期来看可能会使经济增长放缓,长期来看则更有利于经济健康增长。从去年各地经济情况来看,一些经济结构不合理而又未能得到调整的省份,经济增长放缓的程度最严重,例如,“一煤独大”的山西、“以钢为纲”的河北,经济增长都在全国排名靠后。这些地方只有忍痛割爱,大刀阔斧进行结构调整,才能重新走上经济良性增长之路。
在对经济增长目标作出合理调整的同时,各地政府应该把惠民生当作另一个工作重点。数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各地普遍都存在对民生工程的欠账,如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交通堵、雾霾多等。地方政府应该投放更多的精力和财政资金,提升医疗、教育和养老条件,增加更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建立食品安全的管理系统,同时还应该花大力气进行环境治理,不仅要改善空气质量,还要改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经济增长为人民”的理念。
(责任编辑:D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