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与长三角互认效果更佳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从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了解到,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正在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异地使用合作机制。目前,这项改革已进入了对接实施阶段。
四城市提出,将加快建立住房公积金异地使用合作机制,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职工在就业地缴存公积金、在户籍地购买自住住房的,可向户籍地公积金中心申请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异地购房贷款执行贷款地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规定;职工及配偶未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异地购房可提取公积金用于购买户籍地首套自住住房或偿还商业住房贷款。
贷款额度、贷款要求均按照户籍地公积金相关政策执行。目前,武汉公积金贷款上限为60万,年限最长30年,其余城市额度不一,上限约40万至50万。
公积金异地使用,还将合并计算两地的房产、贷款次数。比如,职工在武汉有一套房产,或使用过1次公积金贷款,又想回户籍地合肥购房,则现有房产和贷款记录,将合并计算,再贷款算二套房。合并计算后第三套及以上住房,不得申请异地贷款。
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贷款管理处处长张中新表示,此次公积金异地互认,暂时只支持就业地缴存、户籍地买房的购房者,若职工在武汉工作并缴存公积金,但户口在长沙以外的湖南其他城市,暂时还不能享受该政策;若一名长沙人在武汉工作,他在武汉缴存的公积金,亦只能用于回长沙购房,而不能在合肥或南昌使用。
之所以严格限制异地使用范围,目的在于支持首套房和改善性住房,抑制投资性购房。武汉公积金中心解释,如果职工在非工作地、非户籍地购房,显然投资的目的更明显。
事实上,包括合肥、武汉、长沙、南昌在内的四个城市在房地产领域去年市场表现相对较好。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去年全年武汉商品住宅成交量达1625万平方米,长沙全年达1265万平方米,合肥为924万平方米,均跻身二线城市前六位,而南昌全年统计为513万平方米,处于二线城市中游水平。
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师杨科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去年武汉、合肥及长沙在二线城市中的表现较为突出。他举例,比如武汉由于旧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释放了市场需求,形成了供需两旺的局面,从而推高了市场成交量。而合肥由于供应量相对偏少,也让其在去年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
而这样的势头也延续到了今年开年。记者在查阅了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内的数据后发现,从今年第一周到第八周,在全国重点城市累计成交面积上,长沙和武汉累计成交面积分别排名第二、三名,仅次于上海,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31.29%和36.66%。
然而,杨科伟也提到,虽然从现有的表现来看,四个城市在二线城市中的表现尚佳,但从长期来看还有不小的挑战。他举例道,比如虽然现在看来武汉短期供求关系理想,但其在过去三年的土地成交量偏大,未来楼市的供求关系可能会发生逆转。“现在更多的还是当地居民对于改善性居住的需求在支撑市场,一旦这个存量的需求被满足,而后续无新的人口导入带动的话,之后势必会发生供大于求的局面。”他说。
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4年全年,武汉土地可建筑面积总计达到13251.06万平方米,合肥则为8842.88万平方米。
在他看来,眼下这四个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尚不强劲。“四个城市公积金异地合作的举措很有必要,对于带动人口流动,从而带来新的房地产支付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杨科伟认为,异地公积金使用合作机制本身就是一个趋势,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
数据显示,目前武汉楼市的外地购房者占比约五成,其中80%来自武汉以外的湖北省内城市,而非长沙、合肥和南昌三地。
湖北房地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市场总监李国政表示,四个城市间公积金互通互联,将提高公积金的使用效率,释放政府稳定楼市的积极信号,但异地使用公积金在武汉买房的人相对较少,对武汉楼市构成的利好有限,预计对市场整体影响不大,相比4个城市间公积金互认来说,武汉和湖北省内其他城市间的公积金异地贷款,以及在北上广工作的武汉人回武汉购房的需求更为迫切。
此外,武汉的楼市成交份额,在湖北省占据领先地位,而湖北省外出务工群体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如果武汉能与上述区域的城市开展公积金互联互通,效果将会更好。
(责任编辑:DF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