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国内 >> 浏览文章

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 人才战略是核心

2015-3-11 8:24:35东方财富 【字体: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2015年上海一号课题,由市委书记韩正亲任课题组长。现已由前期研究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课题将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和重大创新举措等。借助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有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雄心壮志,而在北京有发达的物联网、深圳有通讯产业支撑的情况下,上海如何做出特色颇费思量。

  习总书记日前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要求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在随后的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透露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完整方案将在今年5月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2015年上海一号课题,由市委书记韩正亲自任课题组组长。现已由前期研究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课题将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和重大创新举措等。韩正说,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唯一目的,就看它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过程中,不断让科技创新成为新动力。

  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下走向“新常态”,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增长动力从靠投资向靠创新的转换。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定义为推动中国发展调速不减势、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

  眼下,对我国是否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学界还存在不同看法。根据哈佛大学教授、竞争战略领域第一权威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理论,国家间竞争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富裕驱动四个阶段。处于创新驱动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依赖生产要素而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克服了生产成本或汇率变化的冲击;大规模海外投资潮的出现;产业集群向纵向深化或横向跨行业发展;政府无为而治等。有分析人士认为,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城市化背景下投资驱动的“推土机”,而创新驱动只是一辆“玩具汽车”而已。不少省市提出的发展战略,都期望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经济转型,明显高估了创新驱动在我国现阶段的作用。有关人士认为,我国无论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比,还是金融业中的创新业务收入占比,或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新型服务模式的占比都还非常低,累计不足其GDP总量的10%,所以还谈不上创新驱动。

  不过,尽管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却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采取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从全国来看,根据科技部统计,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预计达13400亿,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R&D占GDP比重预计达2.1%;全时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根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当年的工作目标之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从此前发布的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来看,这一目标已超额完成。开展R&D活动的企业比例增长一倍以上。根据规划目标,2015 年和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分别达到8%和15%左右,经济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上海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基础较好。截至目前,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近370家,占全国约四分之一,其中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占比更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上述两比例在全国最高。2013年上海新增跨国公司研发中心15家,平均月增1家以上。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和他团队的研究,从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总部的数量上看,在研发投入强度最大的1000座城市的排名表上,上海目前仅次于东京和硅谷。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2年、2013年,上海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37%、3.4%,虽然分别低于北京5.98%、6.16%的比重,也分别低于深圳3.81%、4%的比重,但大大高于全国占比1.98%、2.09%的比重。仅此而言,上海已具备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雏形。上海的科技研发以企业为多。据《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上海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1446家;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09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3%。

  当然,仅有研发投入远远不够。在北京有发达的物联网、深圳有通讯产业支撑的情况下,上海如何做出特色颇费思量。深圳的创新探索尤其值得其他城市好好学习。深圳经济中的创新有一大部分都来自活跃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依托于创新,深圳还涌现出了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去年初,《经济学人》在系列报道《寒武纪》中将深圳定位为全球硬件之都,理由是积蓄力量10年之久的深圳制造业在这一年爆发。过去两年,数百名创客在深圳制造了自己的智能手环、机械手臂,国际大牌如英特尔、微软也从对深圳中小厂商严厉防范转为以合作求共赢,试图在深圳硬件生态圈抢得一席之地。

  对于硬件产业这样一个严格遵守摩尔定律的行业,创新速度是制胜法宝。发达的供应链使得深圳的硬件创新速度有了坚实的保障。在深圳,一个项目从采购元器件、生产到品牌设计只要三个月左右就能完成,而在美国,这通常是收发和测试元器件的时间——美国市场上的元器件也多由深圳的加工厂制造。与此同时,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也让二次创业成为可能,因为专注于产业链上一个很小的环节,不需要很多资产。此外,产业在地理范围上的集聚,也为深圳的创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与资金供给。

  归根结底,在产业链、资本与人才这三要素中,创新的核心是人才,而不是其他。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常兆华所言,几乎所有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甚至命脉,但创新最为活跃且被世界广为认可的仅有美国硅谷和以色列这两块面积不大的地域。成功秘诀就在“才财相聚”的“创新品牌效应”、完整而自由的“创新运营和利益刺激机制”、强大且高效的“工业基础”以及适者生存的“创新创业生态链”。借助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有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雄心壮志,而看相关规划,着眼点也始终落在优化以人为本的创新空间,完善创新人才的宜居环境上。

  期待大上海尽早把这张蓝图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DF155)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