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东北三省的经济形势也如当地气温显得偏冷。辽宁、吉林、黑龙江去年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滑出经济合理区间。今年一季度,三省的多项经济指标继续走低,“寒”意不减。4月9日~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程奔赴吉林长春考察,并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现场“督阵”东北经济。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克强说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
这句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过,李克强重申此话是有深意的。他希望地方领导干部以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主动作为,积极进取,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在改革开放中扩需求、增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民生持续改善。换言之,经济趋冷,尤其需要官员有所作为的“热”来扭转。
为什么此时要强调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恐怕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有些关系,一些地方官员为官不为、无所作为的风气较为浓厚。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但是政府管理与服务经济的能力还没有适应新常态。过去经济增长依赖数量、规模的扩大,靠高投资支撑高速度,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要靠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但是地方跟不上这种新形势。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官员的心态变得迷茫,过分看重个人得失,未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活经济、造福一方的动力不足。这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改革清除了一些官员收入中的灰色成分,压缩了官商产生不良关系的空间;又如一些颇有能力的官员跳出体制另谋高就,让一些同僚心态失衡;还有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问题尚未清理干净,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官员冷对发展经济的责任。
无论是经济进入新常态,还是伴随的改革与反腐,都不是东北单独面临的情况。为何东北偏冷?全国四大板块中,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就是东北。李克强分析说:“这里面的确有国际经济复苏低迷、国内深层次矛盾积累、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原因,但东北三省也要多从‘主观’上寻找原因。”
所谓主观原因,干部的精神面貌就是重要方面。东北人过去有“闯关东”的精神,有闯劲、有韧性,在共和国经济史上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曾经的光荣如何转化为当下的动力?这需要多措并举,从干部考核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
这两年纠正了过去“唯GDP论”的偏颇,效果不错,但它并不意味着不要GDP,考核地方官员不再以GDP为标杆,但在经济发展上无所作为也是不称职的。当前经济正在爬坡过坎,尤其需要一定的速度保证,否则调结构就是缘木求鱼。经济的增速、质量和效益相辅相成,经济发展和就业、民生也密切相关,只有抓住稳增长这个要害,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新常态,官场也要新状态,既要在精神面貌上变得奋发有为,还要在工作能力方面更上一层楼。经济工作挑战多、压力大不能成为“庸政”、“懒政”的借口,发展滞后的地方要见贤思齐,积极向领跑的区域学习。对那些没有额外好处就不肯卖力干活的官员,那就坚决地替换掉,把年轻有担当、清廉有能力、踏实有热情的干部选拔上来,让他们在新常态下的舞台发挥聪明才智,温暖中国经济。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