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努力之后,长江中游城市群终于迎来首个国家战略。4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涉及三省、31市1.21亿人,国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这个被学界称作“中三角”的特大型城市群,不仅被赋予构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重任,还将要打造成为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2030年时,该城市群将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现有三大城市群产业承载空间趋于饱和的背景下,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并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双转型任务的“中三角”,将要如何崛起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备战“第四极”
《规划》中,关于战略定位的第一个表述就是“中国经济新增长极”,这让湘鄂赣三省吃了定心丸。早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提上议事日程之初,相关各方已将目标锁定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4月16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在解读《规划》时表示,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初步测算显示,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大概为6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8.8%,略低于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地区九个核心地市的经济体量大体相当。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经济增速放缓,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双转型的任务,交通区位、科技教育、要素成本、资源环境等综合优势,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这一趋势延续至2015年开局,但长江中游省份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一季度江西GDP增长8.8%,湖北8.5%,湖南8.4%,均高于全国平均7%的增幅。相关预测认为,2015年中三角GDP将超越珠三角(不算港澳地区),2020年将超越京津冀。
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2020年该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49700元增长至75000元。这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将在未来6年内保持高于8%的经济增速。目标还提出,到2020年,该地区的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增长71%和83%。
“增长速度、总量容易,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任务艰巨。”魏后凯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水平低,“要赶上珠三角、京津冀,还是需要狠下一番功夫的。”
一体化破题
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实现《规划》蓝图,核心在于湘鄂赣三省如何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形成利益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然而,当前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统一区域大市场,长江中游城市群也不例外。
于合军表示,作为国家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并不是把城市群当中的各个单元城市发展的模式简单叠加,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始终紧紧扣住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如规划里就明确提出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和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
这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回应。江西表示将联手鄂湘统筹推进八大工程建设、鼓励九江与黄石及安庆建设赣鄂皖长江两岸发展试验区、萍乡与株洲建设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等等。湖北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也表示,要进一步推动武汉与长沙、南昌的共商共建,增强武汉等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三省住建厅下一步还将在编制各自区域性规划过程中,凡涉及省际毗邻地区的相关内容,均按统筹协同发展的方针,对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会商;两省边界互邻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将主动邀请对方规划部门参与重大问题研究,互相参加规划审查,实现互邻城市在城市功能、用地布局、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协调对接。
据统计,目前三省已在产业、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签订30多项合作协议。交通方面,三省交界的18条断头路已经和正在打通,三省间两小时城际高铁交通圈也即将完成,江西到武汉的高铁正在建设中;三省旅游合作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共享方面的多项工作也已落到实处。
此外,在三个省会城市之间,利益衔接和协调机制已初步建立,如武汉、长沙、南昌建立了高层协调机制,每次会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具体成果,陆续签署了宣言、纪要、纲要等协议。于合军认为,这种合作方式完全可以推及他更大范围,让相邻之间或者经济联系比较密集的区域之间来推广这方面的经验做法:“长江中游城市群特别是省会之间首先建立的联动机制,将为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交通先行
“推进三省合作,项目是实实在在的抓手。”湖北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透露,在交通、水利方面,三省将共同打造长江黄金水道,争取国家实施长江干流的航道整治;探索港口资源整合机制,加强武汉新港与岳阳港、九江港合作;共同加快蒙西铁路建设;共同推进咸宁至九江铁路前期工作;加快落实低空开放政策;共同加强跨界河湖的疏浚和整治,等等。
事实上,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亦是《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明确要通过快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公路以及港口群建设等领域的50多个具体基建项目,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这“两横三纵”交通干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把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连接起来,使交通更便捷,物流成本更低。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方面整体比较发达,但港口和铁路、港口和高速公路之间的相互衔接,仍存在问题。由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中有两个大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三大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之间,有一个体量很大的山脉,对交通影响都比较大,难以形成网络化。因此,未来将更加强调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把水运体系建立起来。
水运体系的合作共建,目前已纳入三省议事日程。4月23日,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运合作联席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湘鄂赣三省港航部门负责人,就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强水运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研讨,并共同签署水运合作备忘录。
根据当天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三省将在规划对接、航道连通、港口合作、企业抱团、安全应急、信息共享、资质互认六大领域加强合作。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主任汤鹏飞建议,湘鄂赣三省应推进多式联运,实现货物运输“一票到底”;同时加强港口运输、加工、贸易、物流等一体化建设,搭建中部三省港口信息互通平台。
“中三角相互之间距离太远,一体化比长三角、珠三角都难,基础设施的同城化还达不到。”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各省的积极性也只是停留在宣传上,更加强调自己做大做强,竞争仍然大于合作。
湖北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尤习贵也表示,最近几年,长江中游各省都在研讨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但进展一直不太理想,地域藩篱让各省交通部门不敢放手一搏,往往是想得多,做得少。他说:“规划获批,各扫门前雪的时代已经结束,三省交通部门必须要像一家人一样,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产业协同
相对于基建的缓慢推进,产业分工协作更难。湖北省社科院发布的《中三角蓝皮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湘鄂赣三省都是主要以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要产业,湘鄂赣三省的产业相似度超过90%,彼此在产业合作方面空间狭小;而地区行政壁垒下的利益冲突,或制约未来的区域合作。
不过,于合军在谈到产业同质化问题时表示,在一定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更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增强这个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同质化的核心或关键,是要避免恶性竞争和内部的相互蚕食,如果把内部竞争合理引导,防止产生恶性竞争的话,在一定区域的同质化反而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他说:“毕竟就单个城市来说,实力和竞争力还是要弱一些,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话,竞争力就会更强。”
为此,《规划》对大的主导产业框架进行细分,包括生物产业、新能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产业。
“比如,生物产业重点要在哪儿发展、光电产业重点在哪儿发展、家电产业要在哪儿发展等,在一些细分行业上也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提出不同要求,从而推动构建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套的格局,形成整体合力。”于合军表示,把整个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争取能够在这个主导产业方面形成产业集群,让全产业链在这个区域进行布局,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据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将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武汉、长沙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以大型钢铁骨干企业为龙头,兼并、重组一批中小钢铁企业,组建若干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打造中部钢铁产业集群;以武汉、长沙等为重点,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江西省旅发委和湖北省旅游局透露,目前中三省正在共同研究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战略,统一编制城市群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并将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大力加强旅游资源整合,编排跨区域的旅游产品,在区域内重组、联合、扩张,建设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并成立长江经济带旅游联盟。李乐成表示,三省还将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协同推进重大产业技术攻关。
按照《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大产业结构将从2014年的10.2∶52.4∶37.4争取调整至2020年的8∶50∶42。根据城市群中各城市不同的功能定位,一方面将鼓励武汉、长沙、南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将支持周边地区企业到武汉、长沙、南昌设立行政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
与市场主导型的城市群不同,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三角,仍期待政府战略,尤其是来自于中央层面的推动机制。
李乐成认为,当前落实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争取建立部际层面的工作机制,争取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不及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组织国家部委间的协商,指导三省共同推进,定期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定期召开部省推进工作会议。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呼吁倡导中三角协同10多年,也深感国家层面协调组织机构的重要,多次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中央层面成立相关领导机构来推进,建立中央与地方上下联动机制。
(责任编辑:DF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