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东部的上海 ,还是西部的贵阳,推动创新发展都是他们共同的主题。上海近日出台了对其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意见,贵阳则通过举办大数据博览会等举措,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两地的发展都涉及到对“互联网++”的运用。
但它们都面临挑战。正如本专题所采访的专家所指出的,上海虽然经济体量庞大、人才聚集效应明显,但和北京 、深圳等地相对,在创新驱动上仍有压力。受制于产业结构、城市生活成本等影响。对贵州来说,大数据产业似乎是平地起高楼,但其实前几年这里就已经在建设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而且这里天气凉爽、电力充足。更重要的是,对于DT时代来说,2000公里之内,云计算的反应速度延时只有几毫秒。
这是一个转型的新时代,一个更具创新型的经济未来,它们都有可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未来,上海在金融方面将会出台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包括四新板等;在国企改革方面,上海也会出台相关政策,解决目前国企改革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5月26日晚上,上海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这距离习近平考察上海正好过去一年。
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是继“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和自贸区之后,上海面临的一项新的战略定位。作为纲领性的文件,这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指导。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认为,上海具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条件,但是挑战同样存在,此外,科创中心建设能够带动上海经济中心的建设,科技创新也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
被认为“错失BAT”
针对中央提出的上海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上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准备。据悉,这份意见出台经历了调研和文件起草的两个阶段。
去年6月至去年年底是第一阶段。上海“四套班子”到政府部门、区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并会同各方面讨论研究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并就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突破、创新项目和工程筛选等形成了一批政策建议和争取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意见。
第二阶段是今年年初至今。2015年,上海市委将建设科创中心确立为一号课题,由市委书记韩正亲自任课题组组长,市长杨雄和市委副书记应勇任副组长。其中,杨雄牵头研究体制机制改革、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等,应勇牵头研究创新人才发展。
此前,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对科创中心意见(讨论稿)作说明时指出,要看到,上海发展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必须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重构城市发展动力。
去年以来,上海高层围绕科创这一主题行程密集。不仅体现在数次市委学习会主题上,更体现在高层调研足迹和会见科技类企业家方面。这一方面是对建设科创中心的“摸底”,另一方面也是为上海这一新战略定位的全面“预热”。
今年以来,韩正就多次调研上海的创客中心和创业项目,并在科创中心意见发布的5月深入复旦、同济等高校调研。会见的企业家中也不乏腾讯CEO马化腾和苹果CEO蒂姆·库克等人。
从民间舆论来说,上海陷于为何错失BAT的讨论中已久,又屡屡被拿来与北京和深圳等城市相比较,今年年初,一篇名为“北京中关村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及其对浦东的启示”的报告放在上海相关决策者案头,引起广泛关注。
一位参与上海科创中心意见征求意见稿讨论的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讨论时,有意见就认为,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显得保守,有一些设置也并不合理。
他举例称,以税收相关政策为例,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显得过于详细,例如在普惠税制一项中就提出了增值税即增即退和免征所得税的具体条件,这其实与意见指导性、框架性的定位不太符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26日晚出台的意见中,过于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得到了调整。
机遇和挑战并存
上海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外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上海一定程度上已经是科创中心了,一种是上海离科创中心建设还有距离,尤其是和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上海仍有压力。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工程科技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上海)联合课题组、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晓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北京、深圳等地相比,上海的差距是存在的。他举例称,北京有中关村,深圳私营以及民营的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很大,上海则因为既有产业的结构问题,国企占比较高,“给人的感觉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总是”差一口气“,这和上海本身的产业结构是有关系的”。
不过,胡晓鹏也指出,上海的优势在于人才集聚、经济和城市的影响力较大,有条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此外,就经济转型层面来说,衡量经济转型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包括科技创新和创意,要实现经济转型,一定要把重心放在科技上。
不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就目前而言,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胡晓鹏指出,体制机制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以激励创新者的积极性,以及职务发明产业化后的利益分配和衔接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的话,会打压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关于这一问题,《意见》也要求,构建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允许国有企业与发明人事先约定科技成果分配方式和数额。
目前,上海目前商务成本总体比较高,导致一个情况是很容易出现“开花在上海,结果在江浙”的问题,上海要怎么解决高成本所带来的创新本身动力不足的,政策上要寻求突破,在人才政策和人才落户方面需要改进。
此外,创新本身要有生活配套,目前上海生活配套集中在城市中心,空间分配并不均匀,便利性不足,也会导致创新本身受到影响。
未来布局新兴产业
《意见》的发布,将为上海未来带来什么变化?
胡晓鹏指出,首先,上海本身有自己的城市总体定位,其中一个是经济中心,而科创中心让经济中心更加丰满和充实,经济中心以前往往和制造联系在一起,现在则从制造变成“智造”,就把经济中心带起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托点。
《意见》也提出,重点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建设。
此前,上海社科院发布的《转型升级的新战略与新对策: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研究》也认为,应重点关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能源及智能汽车、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五大创新领域。
陈杰认为,上海的制造业以后与物联网、工业大数据深度融合,可以形成制造业的两极,一是进行极端制造和新材料制造;二是提供定制化产品与服务。上海虽然工业基础优良,行业和产品覆盖面宽,但缺少在国际上处于顶尖的行业和产品;国家过去的科技计划都是支持创新,缺少对于更好、更精的支持,智能制造是很好的切入点。
公开数据显示,上海的科研投入在加大,上海市2013年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77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4%。2014年,上海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831亿元。此外,2014年上海市专利申请总量为81664件,同比下降5.5%,但发明专利为11614件,同比增长9.1%,专利质量也有所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未来,上海在金融方面将会出台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包括四新板等;在国企改革方面,上海也会出台相关政策,解决目前国企改革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