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青海省按照工业园区化和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链条延伸,在柴达木盆地形成了盐化工循环产业、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等6个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助推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循环”理念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新增百万吨氯化钾装置于2013年底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的钾肥产能达到350万吨;盐湖资源综合一期项目、综合二期项目和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累计完投资近400亿元,有望于2015年底全面投产……随着持续多年的一系列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推进,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资源的开发已经迈进了精细化工时代。
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其钾、钠、镁、锂等各类资源总量达600亿吨。然而,在“十一五”之前,伴生资源极其丰富的察尔汗盐湖中,只有钾肥得到了开发利用,其他大量的钠、镁、锂等资源都被当作“废物”排放。
“每提取1吨的氯化钾就要产生约3.5吨的氯化钠和15吨的氯化镁,不能回收利用,实际造成了巨大资源的浪费。”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汪贵元介绍,为了实现盐湖资源由单一开发和简单初级产品加工向综合开发、集约利用发展方向转变,2009年以来,盐湖集团先后启动实施了总投资概算达600亿元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一、二、三期项目,并分阶段逐步投产。
随着这些延伸产业链项目的建成,察尔汗盐湖资源开发彻底改变了单一提取钾肥的状况,钠、镁、锂等伴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从而形成了钾盐、钠盐、气盐、镁盐和锂盐五大化工产业群。同时,在不增加资源开采量的基础上,其产值将增加近10倍,每年减少近百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了产业裂变式增长。而位于柴达木盆地腹地的锡铁山镇,则通过利用西部矿业锡铁山铅锌矿尾矿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间的横向融合发展。
年采选矿石能力达150万吨的西部矿业锡铁山铅锌矿,除生产铅精矿、锌精矿外,每年还会产生10多万吨尾矿硫精矿,日积月累,大量的硫精矿堆积如山,污染环境。为了“变废为宝”,当地政府引进了青海创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尾矿硫精矿年生产硫酸,再以硫酸为原料生产磷铵等产品,就连尾渣都提供给水泥生产企业用来生产水泥。这一项目不仅真正实现了清洁生产,做到了零排放,而且在循环利用过程中节约了能源。
“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从资源开采、产业源头开始规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路径,让资源、产品、产业间和区域内整体联动开发、循环利用,最终实现产业体系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乔弘志说。
--“一区四园”融合互补
依据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状况、现有工业基础、交通布局和外部配套条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确立了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大柴旦、德令哈和乌兰四个工业园,以“一区四园”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思路,引导项目投资和生产要素向四大工业园为中心的地区聚集。
格尔木工业园区,以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东西台吉乃尔湖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等重点盐湖化工项目为依托,钾盐、钠盐、镁盐、锂盐和气盐五大产业群已具雏形。同时,利用丰富的油气、盐湖、黑色及有色金属资源,围绕石油天然气工业、盐化工业、冶金工业的产业链日益完善,形成了30万千瓦燃气电厂、格尔木炼油厂50万吨炼油扩建、90万吨天然气甲醇等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在有“金腰带”之称的格尔木祁漫塔格地区,以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及西藏等周边地区铁矿、铜矿等黑色有色金属资源为基础,规划建设的年产200万吨还原铁配套100万吨高炉气甲醇、50万吨高炉气甲醇汽油项目和30万吨铜、200吨钴、20万吨粗铅、10万吨锌冶炼等重点冶金项目也已经落地实施。
根据德令哈工业园区有关规划,这个园区将形成年产400万吨纯碱、60万吨烧碱、60万吨PVC配套90万吨电石、100万吨氯化钙、10万吨碳酸锶及锶系列产品开发等以“纯碱”为核心的工业规模。目前,以青海碱业、昆仑碱业为龙头的纯碱生产企业的纯碱总产量已经超过了200万吨,且围绕其下游开发项目,已建成100万吨水泥生产线和12万吨氯化钙项目,每年可消耗掉生产纯碱产生的废渣近50万吨,废液10多万吨。
此外,随着乌兰工业园区200万吨焦化项目和下游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以焦碳-钢铁、炼焦废气合成甲醇、净化煤气作为粗苯、硫铵、硫膏、煤焦油生产原料再利用等产业链条,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按照“一区四园”战略布局规划,乌兰工业园区将规划建成年产600万吨洗精煤、300万吨焦化、1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煤气甲醇等重点煤化工与盐化工项目;大柴旦工业园区则通过锡铁山铅锌矿尾矿和盐化工的嫁接,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10万吨硫酸的生产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硼酸生产基地。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大工业园区产业既相互融合、又相互补充的格局已经初步成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正在改变以往的传统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经济,促进柴达木的资源开发向可持续、资源效益型经济过度,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征日益凸显。
--循环工业体系“后发优势”显现
从2005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到2015年的10年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初步构建起了“一区四园”的工业布局和六大循环产业体系,同时,在规划体系建设、科学技术攻关、节能降耗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青海最大的优势是资源和生态优势,以优势资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构建柴达木特色循环经济体系,不仅有利于释放经济增长动力,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矛盾。”乔弘志说,柴达木盆地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显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
随着以盐湖化工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多产业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工业体系的形成,以及副产物和废弃物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型循环体系的建立,10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等15项排指标均呈现出大幅优化趋势。
在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领域,围绕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近年来累计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04项、省级科技成果148项,其中34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先进水平,59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先进水平,55项成果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考虑到区域分工的合理性,也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让资源地的人们享受到发展成果。在“节能降耗”压力日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等对工业经济发展约束性日益趋紧情况下,柴达木盆地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新型工业体系,为从根子上解决青海工业的发展“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责任编辑:DF154)